郵博館軍郵典藏 見證烽火歲月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為傳揚郵政使命與文化,郵政博物館展出從古至今,國內、外珍貴郵票、郵政文物及專業典籍和檔案資料;其中,3樓「軍郵」展區,展出上百件因應戰爭通信業務需求而設立的軍郵局,以及早年中華郵政「國軍部隊」的珍貴文物,讓民眾得以透過昔日史料及展品,見證當年烽火歲月,了解戰時軍郵特殊的歷史意義。

中華郵政為活化資產價值、運用館藏資源,並推動文化觀光,特成立「郵政博物館」,館內設有郵筒展示區、精品展示區、時光走廊、角落藝廊、拍照區、親子益智區及不定期舉辦各類主題性郵票特展室,是深富歷史教育意涵的親子互動展覽館,適合大、小朋友參觀共遊。

其中,郵政博物館3樓「郵政歷史」以「郵遞」為主軸,規劃「古代郵驛」、「現代郵政」、「軍郵」及「郵遞之旅」等展區,詳盡介紹自周秦以來的郵驛體系、國家郵政的創辦與發展、劉銘傳在臺灣的現代化郵政、獨虎郵政及軍郵特殊歷史意義與貢獻,並以古今運郵工具模型、郵筒、郵政機具及籃車等展示,呈現郵政發展的軌跡。

因應時代需求設立軍郵 別具歷史意義

在「軍郵」展區中,牆面上斗大的「責任與榮譽」,道出軍郵在戰爭時代的重要性。軍郵局起源於民國2年,國軍為遠征蒙古,設立7處軍事郵遞所。臺灣光復後,民國45年12月15日在金門成立第一軍郵局,46年1月22日在馬祖成立第二軍郵局,功能包括傳遞作戰訊息、激勵官兵士氣、安定民心等;而軍郵人員比照軍隊編制,並授予軍階,人員須接受軍事基本教練,熟習各種輕型武器射擊,必要時配合軍事作戰。

軍郵是戰爭時期的國軍部隊,因時代變遷,軍郵局在96年1月1日卸下任務,而保存至今的相關文物不多,史料彌足珍貴,許多往日的歷史只能從郵政書籍或資料及文件中得知。典藏於郵政博物館的軍郵文物,除軍郵郵票、抗戰期間軍郵古封、軍郵人員配件臂章及胸章外,還有曾經歷「八二三戰役」,遭砲火轟炸且全臺僅存的郵箱,一旁散落鏽蝕的砲彈及碎片,別具時代歷史意義。

此外,郵政博物館中,親子最愛的「兒童郵園」,以「寓教於樂」理念,融入展覽敘事、空間設計及資訊科技的交互運用,打造活潑生動的多元學習展場。其中,展區設計以「郵鴿鎮」擬人化的情境角色,營造童話繪本故事及沉浸式氛圍之展覽空間;以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互動形式,提供孩童在操作過程中學習與體驗。另有「郵務士大體驗」、「我是郵票設計師」、「行動郵車」等趣味互動讓民眾體驗,重溫郵政歷史與經典文化。

郵政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展出從古至今之國內、外珍貴郵票、郵政文物等。(記者范瑜攝)

「軍郵」展區中珍藏經歷八二三戰役,遭砲火轟炸且全臺僅存的郵箱。(記者范瑜攝)

郵政博物館內展出抗戰期間軍郵古封。(記者范瑜攝)

郵政博物館內展出軍郵人員配件臂章及胸章。(記者范瑜攝)

郵政博物館內展示不同時代的郵筒。(記者范瑜攝)

郵政博物館展出「軍郵」珍貴史料及文物。(記者范瑜攝)

(資料來源:臺北旅遊網;記者范瑜整理)

(資料來源:郵政博物館;記者范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