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佑醫師】邁向健康老後,老年醫學門診功不可沒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2018年達到14%,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說,在台灣每7人就有1人是老人;推估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高達20%,進入「超高齡社會」。因此,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身心健康,維持其生活品質與尊嚴,是我們這個世代需要重視的議題。

 

老年醫學門診的重要性 因此各間醫學中心與教學醫院紛紛設立了「老年醫學特別門診」,這是專門給罹患多重疾病與慢性病,或是身邊沒有適合人手照顧的老人,所設立的特殊門診,通常包含了專科醫師、護理師、社工、藥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乃至於臨床心理師、營養師等,由全方位照顧長者的醫療團隊所組成。在老年醫學門診,我們不只看病患單次就診的主訴,而是會確認他身上具有的所有病徵,並進行心智判斷能力的評估,也會請他帶上目前使用的藥物。如此一來,醫療團隊可以比一般門診更詳盡的評估及開立合適的處方與治療方針。

 

老年醫學門診重視的不只是長者的身體健康,更涵蓋了心智功能、情感扶持、社會陪伴、心靈健康等方面,是輔助長者獨立生活的全方位安全網。其實在沒有疾病影響的情況下,自然老化不應影響老人的獨立生活能力;許多照顧者、同居家人沒有注意到的不正常老化現象,可能隱含了疾病的重要表徵。再加上老年人可能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的狀況,亦或同樣的疾病在老年人身上體現的症狀也可能並不典型,而導致症狀被忽略、進而延遲治療。如老年憂鬱症與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截然不同,可能出現疲倦、身體無力、腸胃不適或食慾不振的生理症狀;而在心理方面,則可能呈現悶悶不樂、易怒、生活無動力的症狀,也有可能出現雖認知功能下降,但智力正常的情況,這些都可能為老年憂鬱症的表現,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自傷行為,或演變成失智症等其他疾病。

 

老年用藥與醫病關係 另外老年人身上時常有複雜的疾病與慢性醫療狀況,分開在不同的科別看診、拿藥,這些藥物可能產生交互作用,造成嚴重的副作用、不良反應,也影響了長者的服藥意願。因此利用老年醫學門診,可以為長者重新進行用藥評估,利用「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 (PIM-Taiwan criteria)」,幫助釐清用藥內容與增進用藥安全,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對病患來說,最實質的幫助就是有些作用類似的藥,可以不必重複服用,減少了用藥種類與份量,也能提升生活品質。

 

不過對醫師來說,困難點不是進行評估與重新診斷,而是幫助病患乖乖遵從醫囑,定時服藥、定時用餐、休息等。因此在老年醫學門診,醫師不只按照病症下診斷,更重視與病人的關係培養,主動、而且重複告知病患適合的健康資訊,加深病患印象;定期關心病患的生活、健康需求。

 

以我任職的台南吉安醫院為例,在門診設立的初期,我們也會到社區演講、衛教,讓社區長者認識我們,知道我們提供的服務。如此深耕數年,跟病患成了朋友,也融入了醫病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精神,有效與病患溝通,羅列病患合適的醫療方針,並充分尊重病患意願,維護病患尊嚴,達成醫療決策的共識。這就是老年醫學門診在社區的最大價值了!如今台灣社會面臨高齡化困境,幫助老年病患維護老後生活,是我們這一代的重要功課。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國家發展委員會 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2. 臺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認識老年醫學

3. 多重用藥與慢性腎臟病。內科學誌 2021:32:98-107。

DOI:10.6314/JIMT.202104_32(2).03

4. 衛生福利部醫病共享決策平台

原文連結
全文轉載自問8
問8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