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提醒「低骨密」成新健康殺手 3症狀應定期篩檢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9日電)民眾重視「三高」慢性病防治,卻容易忽略新國民健康殺手的「低骨密」,醫師警示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疾病,呼籲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就定期接受篩檢,注意長輩駝、矮、痛症狀。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4年公告「亞太地區骨質疏鬆症長期接續治療共識」指出,據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民眾發生1次以上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女性占19.8%,男性12.5%,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症盛行率30%,秘書長林松彥認為,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全民健康未來高度隱憂。

來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骨科部的主治醫師林松彥,近期透過新聞稿分享難忘個案,那天1名60歲女性骨折患者被送進診間,確診骨質疏鬆症。不過讓他至今無法忘記的是,個案身邊滿臉愁容陪女兒看診、年屆90歲媽媽,身形已明顯嚴重駝背,卻未警覺也有骨質疏鬆問題。

林松彥提到,傳統思維以為駝背、變矮、下背痛是正常老化現象,沒有主動安排骨質密度檢測的意識,再加上現代人生活繁忙,難留意家中長輩身形、健康變化。呼籲民眾平時多關心身邊年老長輩,若外觀明顯出現「駝背、變矮、下背痛」3大症狀,應立即安排骨密度檢測。

「當已經有症狀就是相當嚴重的骨質疏鬆」,林松彥說,骨質疏鬆症非常「沉默」,低骨密無法如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在一般健檢抽血、量血壓,輕鬆掌握狀況,大多數患者直到發生骨折才發現早已骨鬆,即便醫療團隊有再高深手術技術,仍會留下無法補救後遺症。

林松彥提醒,民眾應要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就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骨密度篩檢,只需要躺著測5至6分鐘,即可得到完整的骨密度鑑定資料,民眾帶著骨密度鑑定資料,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與飲食生活建議,持續追蹤。(編輯:陳政偉)1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