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糖胖症快「減肥」!降低7倍死亡率

第二型糖尿病友90%會合併肥胖,這種現象臨床上稱為「糖胖症」,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糖尿病結合肥胖,可能會增加7倍的死亡率;因此如何有效控糖又減重,是糖友相當關切的議題。

全球的肥胖人口比例已經達到40%。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45.4%,其中男性為53.4%,女性為38.3%,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相較於過往再度攀上新高。

6成糖尿病患體重過重

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兼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表示,糖尿病的罹患率也與肥胖人口一樣增加,近35年來,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數成長了將近4倍,其中以第2型糖尿病佔多數。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從2018年至2022年因糖尿病就醫的人數上升幅度達14%,估計全台有超過250萬名糖尿病患,且發病年齡逐漸下降。

令人憂心的是,全台逾200萬的糖尿病患中,高達9成5以上為第2型糖尿病,且併發腎病變及心衰竭的人數及比率逐年攀升,而心腎衰竭病患中,亦有近半合併有糖尿病。研究發現,糖尿病合併體重過重的病患,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當高。

什麼是「糖胖症」?

糖胖症是什麼?台大醫院內科部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王治元說明,糖尿病的英文是Diabetes 而肥胖的英文是Obesity,當兩者結合後就成為Diabesity 也就是「糖胖症」。 簡單來說,糖胖症指的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 > 27 以上,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狀況的糖尿病患者。

王治元強調,「糖胖症」一詞最早出現於1980年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並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主要是指因肥胖而導致糖尿病的一群人。直到1989年美國學者提出「死亡五重奏」的概念,認為此類患者臨床症狀伴隨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及胰島素阻抗,將它稱為「X症候群」,也就是現今大家所熟知的「新陳代謝症候群」。

目前國健署針對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 (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

  •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

體重過重竟是高血糖的禍首

依此定義,幾乎所有糖胖症患者都有代謝症候群,因此糖胖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蔡世澤強調,糖胖症真正隱憂在於,共病會比糖尿病患者多,且高血脂跟肥胖通常一定綁在一起,外加體重過重也容易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而當所有不利因子綁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讓患者的健康陷入危機。

對於糖胖症患者控制血糖、體重都一樣重要,但偏偏控制體重對患者來說,極具挑戰而且常常失敗。王治元說,體重過重是造成糖胖症病患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因此積極控制體重要相當重要。過去國外研究顯示,體重控制可以讓患者生化指數回到正常數值。

儘管如此仍無法改變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王治元分析指出,對於過度肥胖的糖胖症患者,單靠運動飲食無法改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必須藥物介入才有可能減少死亡的機率。

王治元
王治元

體重減少5~7%減少死亡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也持同樣的看法。他說,糖尿病與肥胖症就像難兄難弟,經常同時出現,強調「控糖」之外,還要減重。國外研究顯示,若能將體重減少5~7%,不但可減少胰島素阻抗,增加血糖穩定性,甚至可以減少血糖用藥,減少死亡率和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許惠恒認為,糖胖症病患要遠離併發症、降低疾病帶來的衝擊,務必找回健康生活、定期追蹤,適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過去國內對於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考量,以「控糖」為主,而隨著具有「保護器官」藥物上市後,已朝向「共病共管」的治療方式,依據病人的狀況,選擇最能解決病人問題的藥物。

新一代藥物不僅控糖也保護「器官」

過去降血糖藥物考量點主要著重於:降血糖的能力、是否會造成低血糖以及是否會讓體重增加。如今隨著藥物選擇越來越多元。考量降血糖的能力外,還要考慮體重管理的能力,因此「減重」成為糖胖症治療的很重要目標之一。

如果透過藥物無法達到減重的過度肥胖的糖胖症患者,也可以藉由減重手術可以大幅減輕體,讓患者血糖趨近於正常,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研究發現,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死亡率可降至1%。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對於亞洲族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合併重度肥胖者(BMI>37.5),可接受代謝性減重手術治療。若合併中度肥胖(BMI 32.5~37.4)且已有良好的生活型態及藥物治療後血糖仍然無法改善者,建議也可以接受手術來改善健康。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