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財政紀律 刻不容緩
中國時報【鄭 舲】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去年7月在朝野衝突中強行通過,高達8800億的預算中,近半數都投入軌道建設。但看到立法院預算中心近日提出的報告顯示,軌道建設的執行率普遍不佳。在過去交通建設都難做好的情況下,政府卻又倉皇加碼,投入超過4000億蓋軌道,讓人不免懷疑,這些高額支票要多久才能兌現? 前瞻計畫在審查時就爭議重重,其中投入超過4000億興建軌道建設更被高度質疑,外界多認為是為選舉綁樁。尤其交通部在短短幾個月中,就選出38條路線,是否考量國家人口、經濟、社會等面向全面評估,令人懷疑。 台北市長柯文哲去年為了基隆輕軌議題,也曾跟交通部「槓上」。柯文哲認為一般都是先編計畫,才編預算,但基隆輕軌竟然連終點站、路線都還不確定,可行評估還沒有做,就先匡列82億元,這就是為什麼他對前瞻軌道建設這麼有意見。 在計畫尚未完善時,就提前設定補助對象、匡列金額,難怪會被人認為是「綁樁」。且一個地方有沒有軌道建設的需求、需求量大小應是關鍵問題,如果沒有經過審慎評估,難保不會出現「蚊子捷運」的現象,形同舉債把錢投到水裡。 再看到立法院預算中心的報告,交通部過去推動的交通建設,無論是台鐵或捷運,多次修正計畫導致工程延宕的情形十分普遍,甚至有工程可以延宕10年以上。居民盼了又盼,工期卻是一延再延,過程中因為修正計畫,預算必須追加,但通車期程始終遙遙無期,讓國家資源一點一滴被浪費。 雖然工期延宕有很多原因,例如土地取得爭議或工程發包問題,有時確實得花上不少時間處理;問題是,如果交通部還沒找到解決辦法,就急著砸錢繼續蓋軌道,倉皇推動計畫,就等著重演工程延宕、追加預算的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