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傷亡原因分析 為野生動物發聲

畜衛所研究人員以顯微鏡進行野生動物狂犬病病原檢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提供)
畜衛所研究人員以顯微鏡進行野生動物狂犬病病原檢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提供)

▲畜衛所研究人員以顯微鏡進行野生動物狂犬病病原檢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提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除肩負國內經濟動物疾病診斷外,在野生動物保育議題也不遺餘力,尤其如穿山甲、石虎、歐亞水獺及黃喉貂等稀有野生動物的個體死因分析,畜衛所在穿山甲首次發現犬源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type 2)及弓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顯示穿山甲會感染犬貓的疾病。此外,亦於石虎發現貓疥癬蟲(Notoedres cati)感染及黃喉貂感染鼬獾狂犬病病毒等案例,顯示物種與棲地共域的其他物種互相傳播疾病的可能。累積這些分析的資料能做為野生動物傷病救援、族群健康監測、野外研究及保育策略等參考,進而增進野生動物的健康。

畜衛所與林務局、特生中心、臺北市立動物園、屏東科技大學及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等公立或非營利之動物保育機構合作,針對野生動物個體進行死因分析,在涉及動物保護議題的非自然死亡案件中,畜衛所也盡一份力量為牠們發聲,如2020年陽明山水牛案及2022年東卯山臺灣黑熊案,畜衛所參與這些案件的死因調查,提供科學證據以釐清死亡原因,除了期盼改善動物的處境,成為牠們溫柔的後盾之外,亦希望透過案情的釐清減少社會大眾對動物不明原因死亡議題的恐慌。

畜衛所也指出,近年來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已對人類和動物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這些疾病大多數是起源於野生動物,因此野生動物疾病監測是人類與動物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臺灣自2013年發現鼬獾帶原狂犬病病毒,儼然成為國人及伴侶動物安全隱憂,畜衛所除了野生動物的狂犬病監測外,亦針對麗沙病毒(2016~2022年共檢出5例蝙蝠麗沙病毒)、冠狀病毒及立百病毒等人畜共通病原進行監測。畜衛所近年在蝙蝠檢出的55例冠狀病毒(2016~2021年),經確認均非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畜衛所將秉持「健康一體」的精神,持續監測人畜共通病原,以強化國人及動物健康之預警。畜衛所表示,期待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能更精緻,肩負起維護野生動物健康之重要使命並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