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環污成因 中研院、環署簽署合作

宣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科學方法處理臺灣環境議題的決心,環保署於昨(十七)日與中央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就多項前瞻性環境議題攜手合作,拓展雙方技術交流層次,以科學、理性的方式解析錯綜複雜的環境議題,為提升環境品質齊心努力。 雙方將於記者會宣布未來舉辦促進合作交流的研討會(Workshop),議題可包含環境鑑識科學、新型檢測技術、大數據解析與演算法、基礎環境科學研究等,藉此擴大雙方的合作機會與層次,讓中研院能夠在政府擬訂各項政策時,憑藉科學專業,提供客觀且充分的知識與技術基礎。 環境議題由於牽涉層面廣、影響參數多,加上時間、空間、氣候的變異,往往錯綜複雜,不是單純引入一兩個新技術或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以空氣污染為例,臺灣地狹人稠,因工業發展迅速、汽機車數量龐大、生質燃燒與火力發電等需求,造成境內污染源多且複雜,加之遠程傳輸之境外污染源介入,各污染源交互反應、生成二次氣膠等問題,都讓解析細懸浮微粒(PM2.5)來源與比例更顯困難。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指出:「由於排放量或模式之推估均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故唯有建立環境污染源的鑑識技術,才可有效找出特定行業對細懸浮微粒的貢獻量。」有鑑於此,運用科學方法以嚴謹、系統的研究方式,探究空氣污染的複雜成因,對於環保署制定空氣污染管制政策與減量措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