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社論:中國陷入心理政治恐慌 阻礙經濟成長

中國社群平台上越來越多隱晦的笑話,這些笑話對網管(審查員)可能會有點難以理解,但身在其中、身受其害的「韭菜們」一看就懂,並且會心苦笑。這種晦澀的「蘇聯式笑話」正在中國復興,《金融時報》一篇社論分析,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是經濟方面的,而一些經濟成長方面的阻礙,則來自一種心理政治恐慌。

蘇聯式笑話走一種好酒沉甕底的模式,通常在最後幾句話出現反轉,有時需要加以思量,避免一下子就被審查員揪出;在被審查單位刪除或處罰前,沒人可以證實該笑話是否在諷刺當局。

舉個簡短的蘇聯式笑話為例:有人問,「共產主義實現世界大同之時,還會有警察存在嗎?」答案是當然沒有,「因為那時所有公民都已學會自己逮捕自己」。

《金融時報》中國事務編輯肯吉(James Kynge)在12日刊出的社論裡指出,觀察網站《中國數字時代》本週在微博上發現一篇有意思的笑話:某人踢到了一個東西,撿起來一看,是個有點髒的銅燈,就擦了一擦,飄出一個妖魔,說可以達成他任何願望,「我說,是嗎?那能不能讓那XXX,XXX?妖魔一聽就衝上來摀住我的嘴說:這是能說出來的話嗎?」

雖然文章裡沒有寫出「XXX,XXX」到底是什麼,但網友似乎都有共識。這篇文章本月7日發表,三天內被刪,作者帳號也被封了。

肯吉指出,黑色幽默越來越多,只是中國近期狀況不佳的指標之一。經濟成長放緩,正明顯影響民眾生活;勞工抗議事件增加,青年失業率續增,房價從2021年中以來就開始跌,家家戶戶感覺變得更窮。

中國7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似陷入通貨緊縮,又增加了經濟上的一個不利因素:人們不敢花錢,使中國一直相信內需市場可以推動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期望逐漸黯淡,這也可能影響到全球經濟。

肯吉指出,中國雖然開始討論刺激消費者支出的措施,但忽略了一個重要現實。中國目前的萎靡主要是經濟方面,但經濟成長障礙的背後,是心理和政治因素的混合──一種心理政治恐慌。

「保障國安」主導一切,人民對經濟沒信心

在北京一家科技諮詢公司上班的王寧(Wang Ning,化名,音譯),每月收入約3.5萬人民幣(約15萬台幣),高於平均,但他已經開始設定開銷上限,而且計畫得很細,例如每週外食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約4413元台幣),治裝和其他花費都有類似約束。

他之所以給自己設下消費緊縮計畫,是考量到地緣政治和就業市場不安全。與許多大都市居民一樣,王寧對於「明天會更好」的長期信念已不負存在,因為他認為國家會犧牲GDP成長來全力加強國防發展。

「我會盡可能多存錢,為『黑天鵝事件』(極不可能發生、但確實發生了的事)做好準備,例如入侵台灣或房地產市場崩潰。」王寧說,中國會否、或者何時進攻台灣,已成為大都市市民私下談話時的話題,民眾經常猜測的是2027年。

王寧焦慮的原因,和他的工作領域也有關。由於中國經濟趨勢、以及對商業諮詢公司的監管與打壓,他有許多在房地產、私募股權基金和投資銀行上班的朋友不是失業,就是被減薪。

肯吉在這篇社論裡指出,王寧有充分理由感到焦慮。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全面保障國安」的原則主導了生活各層面,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生態,一切全都被列為關乎黨國生存的國安問題。

智庫歐盟亞洲事務研究中心(European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學者張俊華表示,「習近平當然知道經濟的重要性,但他不懂怎麼救經濟。實際上,他離現代領袖還遠得很」。張俊華建議,中國應該回歸1970年代末鄧小平的經濟開放與自由市場改革路線。

通貨緊縮和心理政治恐慌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肯吉最後引述一些分析師的說法:中國眼前更要緊的是刺激經濟和消費,來抑制通貨緊縮的狀況,否則中國社會的心理政治焦慮可能只會越來越深。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