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是兩岸交流之地 柯文哲:目標推動金廈做為兩岸自由貿易試驗區

柯文哲認為,金門是台灣最接近中國的地方。正如同台灣應當是中美溝通的橋梁,而非中美對抗的棋子;他也希望金門是兩岸交流的地方,而非對峙之處。(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當地人告訴我,他們曾接到廈門旅遊業者的「陳情」,希望位在大膽島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心戰牆字體可以漆紅一點、燈光打亮一點,因為很多大陸旅客專門來看這個,希望景點可以看得更清楚。這個故事很有趣,它反映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民生與經濟才是第一位,意識形態不是。

金門要發展經濟有重重限制,因為離島工資、運輸、原料成本都比本島高;另外還有醫療、長照、交通等各種問題,需要政府幫忙解決。小三通一停就是三年,目前只有單向恢復,大陸人民仍然不能來金門,政府應該盡速回應當地人民的期望。

金門歷經了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戰地角色。過去藍綠都曾經對金門的自由化、國際化提出策略方向、做出承諾,卻都沒有具體實踐。如今,金門在重大建設、醫療保健、教育交通等方面還是停留在離島待遇。

金門是台灣最接近中國大陸的地方。正如同台灣應當是中美溝通的橋梁,而非中美對抗的棋子;同樣道理,我也希望金門是兩岸交流的地方,而非對峙之處我的目標是推動金廈做為兩岸自由貿易試驗區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吃一桌金門的歷史與故事:金門第二好吃的水餃

「這是我們金門第二好吃的水餃!」一大盤熱騰騰冒著白煙的水餃送上桌,陽明菜館老闆周子傑驕傲地說。他們家的水餃有夠好吃,但是只排第二名。我當然要問,那第一好吃的是哪一家?周老闆笑得更開懷了:「我們家稱第二,第一名當然只能從缺。」這麼自信爆棚的水餃,我馬上嚐一嚐,柔韌的餃皮散發麵粉香,飽滿的內餡浸滿湯汁,蔬菜的鮮甜跟豬肉的質嫩爽口,搭配得恰到好處,讓我連吃好幾顆。

周老闆表示,許多客人本來以為水餃就是一道平凡無奇、墊肚子的食物,但端上桌沒多久,就會被吃個精光,還有很多客人會立刻追加,讓菜館裡的水餃似乎永遠都不夠煮,老闆娘炒菜端菜的空檔之餘,往往都是在包水餃補貨。吃完水餃,桌上還有放山雞、芋頭排骨、紅燒豬腳、肉凍等等,雖然都是台灣本島吃過的食材,但風味很不一樣。還有許多到台灣本島打拚的金門人,會訂購冷凍產品解鄉愁。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你吃的不是食物,而是金門的歷史與故事。」周老闆又蹦出金句,不過講著講著,他的幽默詼諧卻漸漸多了幾分感傷。「金門再怎麼好吃、再怎麼出名的餐廳,都很難撐下去!」他說的是離島商家與產業共同的難題,年輕人不願意接班,一個一個往台灣本島跑,家傳祕方再美味獨特,沒有人願意承接,又有什麼用?

「在金門開店或者做其他生意,都不容易」、「連政府要做生意都難噢!」周老闆跟幾位同鄉朋友顯得很無奈。「離島的運輸、物料、人力都很貴,10塊錢的東西,在金門要花30塊才買得到,很多台灣的廠商搶金門的政府標案,本來以為可以賺錢,沒想到成本那麼高,做到一半就想跑了,後來金門的標案都很少人要標,所以金門發展很難啊。」基礎建設做得慢,讓年輕人口更加流失,陷入惡性循環。

「怎麼辦?金廈大橋蓋下去馬上解決一半啦!」不過再說到金廈大橋蓋不蓋得成?他們又紛紛搖頭。「不用想也知道答案,疫情讓小三通連續三年都不通了,金廈大橋哪有可能會通?有沒有政治考量,金門人怎麼會不知道?」越說氣氛越沉重,周老闆跟幾個朋友也懶得再講了。「我們菜館裡的海蚵湯也很出名,要不要點一碗喝喝看?」雖然很想再喝碗湯,但我的肚子已經飽到不行,希望下回再來金門拜訪周老闆時,陽明菜館的湯鍋裡一樣能滾著水餃,我也能有機會喝喝看這次無緣品味的海蚵湯。

用砲彈製作的菜刀:回憶中砲聲隆隆的童年

「來到金門沒買把鋼刀回去,不算有來過!」金門的菜刀超級利,我很早以前就聽過了,但到底鋒利到什麼程度,直到我參觀了有86年歷史的「金合利鋼刀」,才發現閃亮的鋼刀背後,還有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

身為「金合利鋼刀」第三代傳人的吳增棟師傅,即使是日正當中的夏天,依然待在爐火正旺的廠房裡,盯著數百度高溫的火焰由紅變黃、再轉藍,我看著他抽出只有雛形的砲彈殼,靠著動力錘開始敲打,刀具慢慢成形。打造刀械的鋼材,都是1958到1979年,這20年間中國打過來的砲彈外殼,據說一顆砲彈大約可以做出40把菜刀,而用砲彈製作的菜刀,只要正確使用,用20年都不會損壞。金門的鋼刀不只堅固銳利,當中的歷史故事耐人尋味,難怪每個遊客都會買一把回去。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說到那個年代,大家應該都有印象的是八二三砲戰,以及之後長達20年「單打雙不打」的砲戰模式。吳師傅說,用來鑄刀的砲彈分兩種,一種是八二三砲戰戰火最激烈的44天裡,打過來會爆炸的砲彈;另一種則是單打雙不打期間飛過來的宣傳彈,不會爆炸,但裡面放了各式各樣的政戰宣傳單。會爆炸的,打了47萬9千多顆;不會爆炸的,在往後20年裡也有50萬顆,前前後後加起來,直逼百萬顆的廢棄砲彈殼,就是金門刀械、農具的原料來源。

回憶起砲聲隆隆的童年,吳師傅還說,早期的金門民間因為被劃為軍事重地,連一台照相機都沒有,如果要找自己年輕時的畫面,除非剛好被政府的相機拍到,或是特地跑一趟照相館,不然一張照片都不會有,無法留下任何回憶。

我很好奇,金門土地有150平方公里,這些彈殼飛散四處,到底是誰東奔西跑去把它們蒐集起來?吳師傅的答案讓我有些訝異,他說包含他自己在內,小時候都會撿這些破碎的砲彈殼,用來換麥芽糖吃。幾十年過去,即使金門已經宣布全島掃雷完成,空地裡仍然不時會出現砲彈殼,甚至蓋房子挖地基,挖到地底下6公尺都能找到一大堆。

金門土地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萬多,歷史與文化濃厚。金門人純樸又爽朗,我拜訪烈嶼、金寧、金沙、金湖、金城各公所時,深深感受到在地的熱情。(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金門鋼刀的前身,曾經是讓人這麼恐懼的砲彈,如今變成家家戶戶炊煮時便利又安心的幫手,這結果想必當初兩岸的軍民都始料未及。金門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少數經歷過戰火打擊的地區,感謝金門同胞曾經做為台灣之盾,擋在本島人民和烽火之間。也因為這裡的人們體會過戰爭無情,對和平的渴望比其他台灣人更加強烈。做為國家領袖,理所當然應該要讓全體國民感到安心,遠離戰爭威脅。

內容來源:《柯文哲的台灣筆記》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超高齡社會來襲》營養師:長者攝取充足熱量與蛋白質 能降失智風險
拯救夏日胃口 清爽涼麵大集合
你今天用熱發電了嗎?把廢熱變能源的魔術師──熱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