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元、次、根”術語/俞竹筠

俞竹筠

1961年暑假,吾在如皋中學幸獲機遇,帶薪(注)進修本科。在南師 (南師大)數學系攻讀時,聽教授講 “元、次、根”的溯源,耐人尋味。1963年秋,回如中講解方程時,有人覺得枯燥無味,老打瞌睡。下課後,便講了這個故事,以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清朝入關後,順治皇帝一死,康熙(1654—1722)繼位。康熙從小聰明,在上書房攻讀,博學多才,不僅熟讀四書五經,還通曉音律、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用今天的話說,絕對是“神童” 、“學霸” 、“奇才”。當時,上書房有個比利時籍老師,即傳教士南懷仁(1623—1688),英文名:Ferdinand Verbiest。不但勤敏教學,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數學尤精。他死後,康熙賜號“勤敏”。評價曰:識通治曆,藝能兼備,奉職唯勤,求數鹹精。造思獨敏。還說他:鑄造軍器,較舊式而關奇,用以火攻,佐中堅而致勝。不過,對那些數學術語,比如:方程式(equation) 、元、立方(cube) 、根(root)的稱謂,翻譯成漢語,不熟練。康熙聽其嘰裏呱啦說了一大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對這些數學術語,如何起個好記又簡潔的漢語名字?

於是,康熙反復思考,向南懷仁建議:朕擬將未知數翻譯為X或“元”;整式方程翻譯成“次”;求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意下如何?南懷仁細細一想,撫掌大笑:“Oke!”贊曰:皇上聖明,原來使用的數學術語,確實繁瑣難記。

於是,康熙發明的“元” 、“次” 、“根”數學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閒聊時,有學生問:史稱 “康乾盛世”,為什麼趕不上西方文明?答曰: “康乾盛世”,比不上“大唐盛世”!盛唐,四方進貢,八方朝拜。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乾隆(1711—1799)不像其祖,文理皆通,重視自然科學。西方繼文藝復興後,科技飛速發展,乾隆坐失良機。西方用伽利略天文望遠鏡,發現天外有天;大清還用渾天儀,觀察天象哩!英國人James Watt (1736–1819)發明蒸汽機,中國人還手工操作。從乾隆到慈禧,一百多年來,清廷一直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英國使臣參見乾隆,不行跪拜禮,還不讓見哩。當時,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中國還搞農耕經濟,老牛拉破犁。要不是李鴻章、盛宣懷、張子洞等漢族大臣,搞洋務運動,連機器、電話、電報、火車,啥樣子,都一竅不通。落後挨打,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辛醜條約,割地賠款……。最終,大清滅亡。

學生聽其言,明其理。發奮 “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 、“進軍高科技,開創新時代”。這不,2018年,我國以驚人的速度,一年十箭十八星,將北斗導航衛星送上外太空。其中,就有學生林某,參與研究。如今,兒子開轎車,再也不用美國GPS,而用國產北斗導航定位。

注:1961年,吾月薪44元(大專生),1963年 52元(本科生),每月人均生活費10元(大米每斤一角三分)。按月寄20元,資助未婚妻S君。(癸卯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