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大者恆大」是對是錯?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金融圈最近突然熱鬧了起來,首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台新金與新光金合併案剛剛成為市場焦點不久,就殺出了中信金半路搶親的精彩戲碼。根據最新數據計算,若新新併,金控規模將突破8.3兆元,成為國內第4大金控;但如果是由中信金取得新光金,合併規模可以達到13.6兆元,將一下子擠下國泰金、富邦金,成為台灣第一大金控。

幾番折騰,接下來,就是要等10月9日的台新金、新光金股東臨時會揭曉答案。不管新新併最後能不能水到渠成,這樁搶親案倒是讓台灣沉寂已久的「銀行大者恆大」議題再次浮上了檯面。

與此同時,義大利Unicredit(裕信銀行)高調宣布將增持德國商業銀行9%的股份,這讓德國政府高度警戒,卻引來了歐洲金融圈好久不見的興奮。旁觀者希望裕信銀行的舉動可以讓這家義大利銀行和德國第2大上市銀行成功展開更深層的合作,並進一步啟動整個歐盟的金融業整合。布魯塞爾明確表態,為了爭奪綠色和高科技產業的霸主地位,歐盟需要解放其銀行體系的全面融資能力。

眾所周知,俄烏戰爭後的歐盟本就如驚弓之鳥,相比之下,美國最大的銀行JPMorgan Chase市值竟然比歐盟10家最大銀行的市值總和還大。這讓歐盟相信,想在產業競爭力上與美國或中國一較長短,就必須有一家大規模的銀行加持。一般認為,較大的銀行可分散風險並產生更高的利潤,進而推動更多融資機會,還可進一步成為歐洲跨國企業邁向全球最有力的金援支持者。

現在的世界,隨著降息週期的展開,銀行在尋求創新之際,怎麼提高獲利的壓力肯定愈來愈大,這重新催生了銀行想要大者恆大的動力。但重要的是,銀行真的是大者恆大比較好嗎?

要看清楚這個議題,不如先看看瑞士,這個在金融領域有著穩定聲譽且一直是全球銀行家和富人最佳避風港的金融中心,隨著Credit Suisse(瑞士信貸)的倒閉,近年來,已對「銀行大者恆大」的疑慮劇增。部分人士認為,規模擴大後的瑞銀集團將使瑞士受益,但更多人認為,這其實會對瑞士經濟構成威脅。

在今天這麼一個充滿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世界中,台灣的新新併、歐洲的裕信銀行揭示了「銀行大者恆大」的重新出現,但瑞士或瑞銀集團的無奈卻又提出了警示,「銀行大者恆大」正面臨著「銀行大到不能倒」的新時代考驗。

瑞士信貸的失敗不僅肇因於資本或流動性的問題,更是由人謀不臧和美國地區銀行業爆雷相互加乘所引發的。矽谷銀行最後由美國聯準會完成救贖,瑞士信貸最後由瑞士政府與瑞銀集團出面支持,但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實力出面兜底呢?

大家最想知道的是,為什麼像矽谷銀行和瑞士信貸這麼大的銀行,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煙飛雲滅?這是全球危機的開始,還是只是一個獨特個案?會不會這一連串事件真正體現出的是,全球連續升息後,資金成本愈來愈高,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已開始暴露。

現在這個世界,無論是為了抑制通膨的高利率,或是保護主義催生的去全球化,甚至是此起彼落的地緣政治緊張,都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曾經歷過的陌生新世界,所以,鋪天蓋地的不確定,加上財富管理需求造就的結構性產品,以及互聯網培養出來的散戶大軍助漲助跌,如果「銀行大到不能倒」已成為距離殘酷現實最遙遠的一句金融謬論,那「銀行大者恆大」會不會也是這個世界最自以為是的一個錯誤認知?(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