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吃水果對身體危害的影片?拼接不實簡化資訊!醫師詳解
網傳「多吃水果 對我們身體好嗎?」影片及貼文,提到果糖會變成脂肪,造成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等。但專家表示,傳言說法跳接糖份、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脂肪之間的代謝關係及分類定義,傳言過度簡化、拼接成錯誤資訊,並且錯誤陳述營養學基本學理。
網傳吃水果對身體危害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喜歡督促孩子勤吃水果的父母,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因為現在的水果被嫁接改良得太甜了 葡萄糖需要胰腺分泌胰島素來代謝 大部分果糖只能在肝臟進行處理和轉化 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肝臟轉化成了脂肪 這些脂肪會儲存在肝臟和內臟周圍 形成脂肪肝和內臟脂肪 引起肥胖 果糖轉換的速度更快更容易引起胰島素抵抗 和高嘌呤食物相比果糖是引起痛風的更主要元兇 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多吃水果皮膚會蒼老 在皮膚上形成糖化反應 使膠原蛋白變硬 會起皺紋和斑 遠離誘人的水果 只吃檸檬和漿果類水果。 幸好我兒子遺傳到我,不愛吃也少吃水果 我兒子是那種3個月都吃不到一個巴掌大份量的水果,我更是極少吃甚至是個不吃水果的人 檸檬原汁+溫水倒是天天會喝上一杯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水果不只有果糖 還有其他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傳言提到「媽媽覺得水果吃多少都沒事,但孩子全吃果糖是非常危險的,過去的理念完全是錯的,我們吃東西不光是衡量熱量」。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師、營養師都不曾鼓勵把水果當飯吃、或是大量地吃水果,衛教宣導的內容從來都不是這樣,傳言說法錯誤。水果雖然有糖份,但也有很多植化物、抗氧化物質、膳食纖維,這些都是對身體有益的營養成分,吃水果時把握每天三蔬二果、過猶不及的原則,如果水果吃多了,其他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醣類」就要吃少一點。
柳朋馳強調,小孩吃水果比喝手搖飲、吃零食來的健康,現代的水果又甜又多汁,很多人覺得吃水果糖份太高,會有轉換成三酸甘油酯、變成脂肪肝的可能性,但果糖只是醣類的來源之一、並不是全部,如果家長擔心小孩吃太多果糖的問題,可以一併控制其他碳水化合物,傳言說法只針對水果、卻不提其他的麵飯澱粉,會造成民眾誤以為水果不能多吃、其他醣類可以無限吃的錯覺,傳言說法只針對水果、傳言易誤導。
(二)肝糖滿載才會變脂肪 傳言跳接、簡化
傳言貼文提到「大部分果糖只能在肝臟進行處理和轉化」、「果糖大部分被肝臟轉化成了脂肪,這些脂肪會儲存在肝臟和內臟周圍形成脂肪肝和內臟脂肪,引起肥胖」。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2016 年於該基金會衛教刊物《好心肝》的「肝臟儲存肝醣 宛如人體蓄電池」中,諮詢該門診中心的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宛玲、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曾宇婷,於文中提到:醣類可分為「單醣」、「雙醣」和「多醣」:
(1)單醣: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屬於單醣。
(2)雙醣:蔗糖、麥芽糖和乳糖屬於雙醣。
(3)多醣:肝醣、澱粉、纖維則是屬於多醣。
(4)如果從食物來看,「醣類」是由包含「糖分」、「澱粉質」、「纖維」等三大類的「碳水化合物」提供。
該衛教文章中提到,當人體吃進碳水化合物、血糖會上升,胰臟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幫助糖分為人體所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會經由一連串酵素作用來合成肝醣,最後儲存在「肝臟」及「肌肉」中,「肝醣」是一種身體儲存能量的形式。肝醣和葡萄糖結構不同,葡萄糖是肝醣的前驅物,人體吸收葡萄糖後轉化為肝醣儲存,而肝醣又在身體需要時、分解成葡萄糖,被人體所利用。
不過,肝醣有一定的儲存分量,如果超過儲存「額度」,或是沒有適時消耗,過多的葡萄糖會轉換成「脂肪」,變成另一種儲存能量的形式,也帶來肥胖的問題。以正常人每天所需的總熱量來看,一公克的碳水化合物約 4 大卡,醣類食物應占 50 %到 60 %,相當於攝取 150 至 300 公克碳水化合物。
由上述的內容可知,果糖只是「單醣」的一種、而「單醣」是整個「醣類」家族的一部分,傳言說「大部分果糖只能在肝臟處理」,完全沒有提到整個醣類家族,更沒有提到醣類在人體代謝時血糖、肝糖互相轉換的調節作用,傳言直接跳接到肝糖滿載時、糖份變成脂肪,傳言說法過度跳接、簡化,傳言說法易誤導。
(三)肝糖與三酸甘油脂有關 血脂主要來自人體合成
傳言影片提到「儲存糖原是有限的,多餘的糖變成什麼呢?變成甘油三脂,也就是阻塞我們血管的那些東西、使我們變胖的那個東西」。MyGoPen 曾於 2024 年 10 月提出「【錯誤】說少糖少油少鹽是錯誤認知的影片?不實解讀與混淆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該報告當時曾諮詢柳朋馳,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但造成高血脂症、血管狹窄、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餘才是飲食吃進去的,傳言說「肝糖變成三酸甘油脂、阻塞血管的東西」為錯誤說法。
此外傳言還說「使我們變胖的那些東西」,該查核報告也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肥胖是指「皮下脂肪堆積」,而不是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傳言說法錯誤。柳朋馳也指出,膽固醇不等於脂肪,膽固醇是脂質中的特殊衍生物,脂質(Lipid)包括「脂肪」(Fats)與「油脂」(Oil),脂質的定義範圍較大,而「脂肪」是由「脂肪酸」所構成。傳言從糖講到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脂肪,傳言不但缺乏營養學的相關整體背景知識、且跳接片段資訊,傳言說法錯誤。
(四)吃肉會高血脂症、變胖 傳言排泄說法錯誤
傳言影片提到「吃紅燒肉不會變胖,大肥肉吃進去直接就排泄掉了,不會變成脂肪」、「吃進去的糖百分之百跑不了」。柳朋馳指出,變胖過程中「熱量」才是最主要的關鍵,如果每天吃進去的熱量,大於基礎代謝、生活作息消耗掉熱量,正的大於負的、就會變成脂肪儲存下來,身體儲存下來的 1 公斤脂肪並不等於1公斤的體重,但這不是絕對的對應關係,想要減掉 1 公斤的脂肪、大約需要減掉體重計上 1 到 2 公斤的體重,過去說 7700 大卡等於 1 公斤也不是絕對的對應關係,只是用來強調熱量的赤字是減掉體重的重要關鍵因素。
柳朋馳表示,飲食吃進來的糖份最主要用途就是直接利用、作為身體能量的來源,如果不夠用、接下來才會燃燒脂肪用來提供能量,可見吃進去的脂肪本身就是帶有熱量、並不會當場沒用就排泄掉,吃的太高糖的人會變胖,吃的太高油的人也會變胖,即使吃高蛋白飲食的人,若是高蛋白吃的夠多、即使脂肪跟醣類都吃很少,蛋白質的總熱量夠多也還是會變胖。傳言說「大肥肉吃進去就排泄掉」為錯誤說法。
柳朋馳指出,過去曾經流行「生酮飲食」減重,在總熱量控制的情況下、進行高油飲食,強迫身體利用脂肪做為熱量的來源,這個過程中會產生「酮體」,酮體有利尿的效果,再加上總熱量的控制,所以造成吃油減重的表象,柳朋馳強調,生酮飲食必須搭配總熱量的控制,並非是靠吃油減重,醫界並不建議「生酮飲食」,高油、低蛋白、低碳不是一個可以長期持續的作法,長期生酮飲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減重最主要的關鍵還是總熱量,接下來才是各種比例的問題,想要減重的人碳水的比例不能降太低、不應低於 40%,從一般人常見的 55 %比例逐漸調降到接近 40 %,以漸進的方式達到健康減重的效果。
結論
傳言說十幾歲小孩因為吃太多水果,發生糖尿病、脂肪肝,其中提到有關「媽媽覺得水果吃多少都沒事」為錯誤說法,醫生、營養師從未宣導水果可以過度食用,多年來都是以每天「三蔬二果」為基礎,再視不同年齡、性別、疾病需求而增減調整。
傳言「多餘的糖變成甘油三脂,阻塞血管、使我們變胖」,但專家表示,阻塞血管的是血中的膽固醇,但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餘才是飲食吃進去的,傳言說法錯誤。
此外,使人變胖的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所以糖份不等同於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而膽固醇也不等同於脂肪,傳言說法錯誤。「大肥肉吃進去直接就排泄掉了」的說法也是錯誤資訊。
總結而言,傳言說法只針對水果、忽略果糖只是單糖的一種,沒有提到整個醣類家族,傳言說法易誤導。而且傳言也沒有提到血糖、肝糖之間複雜的人體調節機制,傳言直接跳接到肝糖滿載時、糖份變成脂肪,傳說說法過度跳接、簡化,傳言說法易誤導。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幼兒期營養參考手冊
學童期 1-2 年級營養參考手冊
學童期 3-6 年級營養參考手冊
青春期營養參考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
延伸閱讀:
【錯誤】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不實說法!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