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50年 沈愷出版「圖解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系統性文字,目前已知甲骨文字共有4,000多字,但目前僅能解讀其中1,000多個。建築師沈愷接觸甲骨文50多年,以建築師的獨特眼光,歸納分析甲骨文字背後的造字邏輯與使用脈絡,出版成「圖解甲骨文字典」,帶領讀者認識甲骨文,甚至解讀這些古老的文字。 沈愷的外祖父魏易是民初的大翻譯家,父親沈劍虹是外交家,母親魏惟儀是作家,但沈愷從小在國外長大,直到十五歲那年返台,中文底子並不好,父親特別幫他找了一位國學深厚的老師當他私塾老師,這位老師對甲骨文相當有研究,也因此為沈愷打開了認識甲骨文的一扇窗。 後來沈愷當了建築師,還是設計屏東海生館的總計劃人,但他對於甲骨文的研究與愛好從沒停止過。1992年開始,沈愷開始思考針對甲骨文的圖形進行分析,希望有系統介紹甲骨文的由來、流變,以及文字詞性用法;另外也用圖解字典的形式,將已經解讀出的1,200個甲骨文字,以筆畫排序的方式,讓大家可以搜尋、比對,了解甲骨文與現在文字的對照關係。 從開始構思到「圖解甲骨文字典」出版,前後超過20年。沈愷說,漢字的起源是甲骨文,我們說中文、寫中文,又怎麼能不了解它的由來。沈愷說:『(原音)我們的文字,根在甲骨文,應該去接觸它,了解它,不然我們好像失去一個依據,只知道怎麼用,不知道它所以然。』 沈愷也推崇甲骨文以簡潔、傳神的筆觸,就能創造岀豐富意義的文字,對學建築設計的人來說,深具啟發性,更重要是甲骨文類似圖畫的符號組成邏輯,真實反映了前人時代的社會思考氛圍,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資產,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