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是什麼?一學區一日照又是什麼?哪些對象適用?新增哪些服務?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到來,2017年政府推動「長照2.0計畫」,除了擴大服務對象外,另新增9大類服務項目,並在全台各地推動「一學區一日照」。到底長照2.0內容是什麼?新增哪些對象與項目?一學區一日照又是什麼?老幼共學真的可以嗎?帶你一起來了解。

政府推動「長照2.0計畫」,並期盼在2024年達成「一學區一日照」的目標,落實在地老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政府推動「長照2.0計畫」,並期盼在2024年達成「一學區一日照」的目標,落實在地老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長照2.0新增哪些對象?

根據國發會報告顯示,2020年台灣超高齡人口(85歲以上)占老年人口10.7%,推估2025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因此,行政院通過「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2017年正式上路,將原先服務的4類對象增為8類,如下:

  • 49歲以下失能身心障礙者(新增)

  • 50歲以上失能身心障礙者、失智症患者(新增)

  • 55歲以上失能山地原民、失能平地原住民(新增)

  • 65歲以上失能長者、IADL獨居者、衰弱者(新增)

延伸閱讀》長照轉型服務升級 資深個案員的有感告白

長照2.0擴大哪些服務項目?

除了納入更多服務對象,長照2.0也將原先的服務項目向外擴展,從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機構服務等8大類,繼續新增下列9項目,以提高服務的覆蓋範圍。

  • 失智照顧:強化失智症初級預防,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團體家屋。

  • 原住民社區整合:補助偏遠地區交通車及照顧服務員等。

  • 小規模多機能:以服務40人以下的日間照顧服務為基礎,發展社區照顧服務模式。

  • 照顧者服務據點:設立關懷據點並提供諮詢。

  • 社區預防照顧:設立社區照顧據點,提供訪視、餐飲、轉介等服務。

  • 預防/延緩失能:提供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訓練、吞嚥訓練等服務。

  • 居家醫療:評估有醫療需求卻因失能等狀況無法就醫,可經由醫護人員訪視提供服務。

  • 延伸出院準備:連結醫院的醫療團隊,若有照護需求,出院後可及早轉介。

  • 社區三級整合服務:建立社區整體照顧ABC模式,滿足不同長照需求。

長照ABC是什麼?

提到長照2.0,很多人都聽過「長照ABC」,其實就是新增的「社區三級整合服務」。A代表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以醫院、日照中心為主,為失能者擬定照顧服務計畫,並負責串連B、C級的照護資源。B是複合型服務中心,專責提供長照服務,如日間照顧、家庭托顧、居家護理、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C則是巷弄長照站,以村里辦公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組成,提供共餐、預防及延緩失能等服務。

延伸閱讀》「長照2.0」今年起飛 陳時中:「年底前增三千多個服務據點!」

一學區一日照又是什麼?與長照2.0有何關聯?

長照2.0最重要的宗旨之一,就是實現在地老化,增加長者的便利性。衛福部期盼將「長照ABC」中的B(複合型服務中心)擴大,因此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計畫,希望讓日照資源服務平均分布,減少城鄉差距。

為了鼓勵民間廣設日照中心,2021年開放「一學區一日照」計畫優先申請補助,像是社會住宅、老人活動中心、閒置空間與土地等,透過新建或改建、修繕而設置日照中心,將依照單位造價及修繕或興建面積,一案最高補助1000萬至5000萬元不等。

延伸閱讀》彰化闢建日照中心百分百達標! 照顧長輩更周全

一學區一日照推廣成效如何?有哪些活化案例?

目前全台共814個國中學區,原先有317處未設置日照中心,自2019年推動「一學區一日照」後,已有144處規畫設立中。此外,日照家數也從400多家增至逾700家,成長1.4倍,其中不乏閒置空間改造成功的案例,如桃園龜山衛生所四樓、高雄旗津魚市場二樓等。

此外,隨著少子化時代來臨,校園閒置空間增加,也被視為可活化再利用成為日照中心的場域。像是屏東市前進國小利用閒置教室成立失智長者服務據點,以「老幼學堂」概念引導長者與學童互動。台北市也將活化芝山國小的行政大樓設置日照中心,透過獨立出入口、門禁管制等方式,藉此區隔學生教室,同時服務30位輕中度失能、失智長者。

失智共照成未來趨勢 失智友善從社區做起

目前台灣約有29萬名失智人口,且衛福部預估,未來平均每年可能新增一萬例。然而據監察院2017年調查顯示,全台僅有4%失智者使用住宿機構,代表絕大多數為居家照護,近七成家屬無看護、居服員協助,只能仰賴外在資源提供喘息機會。

因此長照2.0特別新增失智照顧項目,自2017年起設立全台20個失智/瑞智共同照護中心(共照中心),並計畫以共照中心為據點,打造社區失智共照平台。其中台北市中正區、高雄市大寮區、宜蘭縣壯圍鄉及屏東縣竹田鄉4處共照中心,特別被選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

以屏東縣竹田鄉為例,不僅有日照中心提供專人照顧服務,也鼓勵長者踏出家門,到老人文康中心上課、學習,或去竹田國中的長照體驗空間教室與師生互動。再加上超過50間友善商家、開設友善公車路線,並研發可藍芽定位的「屏安福 D+卡」,讓長輩能安心自在趴趴走。

除共照中心之外,各縣市也廣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亦稱失智據點),共同照顧長輩。不僅能減輕自行照顧病患家屬的壓力,也讓患者減緩退化趨勢,更願意外出活動、與人接觸。

然而因疫情擴散與失智人口增加,如今的失智據點必須照顧更多病患。日前曾傳出失智阿嬤因伸手抓飯菜而遭工作人員懲罰,醫師呼籲,照顧失智者需要更多耐心,切勿放棄與患者溝通,家屬、失智者、據點間也應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實踐真正的失智友善。

老幼共學有先例嗎?什麼是代間學習?

屏東竹田國中提供長照體驗空間教室,讓失智長輩與學生互動,這種老幼共學、代間學習的模式,在國際間早已行之有年。所謂「代間學習」指的是不同世代互相學習,包括父母和子女、以及祖孫間的共同學習,國外有過不少先例,像是日本、德國都有養護中心與幼兒園合作的例子,雙方機構會安排長者和孩子的共同活動時段,一起團康活動、共同學習課程、散步等。

2018年,英國紀錄片《我的爺奶同學》(Old People’s Home For 4 Years Olds)也帶動相關議題討論。拍攝團隊在老人安養社區中進行一場社會實驗,讓10位3~4歲的幼兒和7、80歲的爺爺奶奶當同學,共同遊戲、生活、甚至分組競賽,原先三分之一的長輩有憂鬱傾向,1個半月後得到不小改善。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代間學習是互惠互利的模式,不僅對於長輩的情緒、生理(如肌耐力提升)、記憶力都有正向幫助;對幼兒來說,除了能獲得保育需求外,也會從長者身上得到生命經驗、故事與智慧。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