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成詐騙集團肥羊,失智詐騙如何防範?【獨立特派員】

銷售詐騙案件層出不窮 長輩與家屬須嚴加提防

在人口外流、老化嚴重的偏鄉聚落裡,獨居的失智長者,最常遇到的就是銷售詐騙。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嘉義服務處處長張儀芬分析,以失智的個案來說,比較多的當然就是消費詐騙。因為失智個案的認知能力比較缺損,所以判斷力也會比較弱,可能會接到電話詐騙,或者是到家裡推銷的那種詐騙。

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銷售詐騙,往往是從小金額開始,不過一旦家人沒有發現並且及時阻止,隨著失智長者認知功能降低,情況也會逐漸惡化。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分享,有些家屬開始發現,有大量的物品送來家裡,不是長輩隨手重複購買的情況。長輩會簽下每個月都會收到產品的服務,然後開始付款的時候,家屬發現,那種都寫生機、有療效,這個金額就不低了。

除了對金錢價值判斷失準,失智長者常見的人際界線模糊,有時也會成為財務上的風險。

陳筠靜也提到,有長輩的女兒回到家裡,發現陌生人坐在他家,跟媽媽相談甚歡,聊了很久的感覺。而且桌上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文件,像是戶口相關的資料。

以投資名義購買各類型商品的假投資詐騙排名第一,有1066件,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其中靈骨塔是近年最常被利用的商品。(圖/獨立特派員)
以投資名義購買各類型商品的假投資詐騙排名第一,有1066件,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其中靈骨塔是近年最常被利用的商品。(圖/獨立特派員)

失智詐騙損失追討不易 舉證困難成關鍵原因

十多年前劉小姐的先生無故將房子、首飾、現金以賣出或贈與的方式轉給他人,後來知道對方身分也告上法院,不過劉小姐家裡的損失卻拿回不到十分之一。

劉小姐表示,在台大醫院跟榮總都有做失智症鑑定,鑑定之後醫生也是認為,先生在事件發生的前兩年就已經有嚴重的失智症了,但是法官卻不予採證。

劉小姐在先生被騙後,才發現先生精神上的異狀,也在就醫後,才診斷出先生早已失智。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坦言,因為在家裡有時候互動不見得那麼多,講的事情也很固定,所以真的要從一些額外的事情才會發現。

而這類遭遇詐騙才確診有失智症的案件,也讓受害者在法庭上的舉證,往往會陷入是被騙還是自願的困難。

陳筠靜認為,其實最困難的、一定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當下是不是個案真實的想法、想要去做這件事,所謂意識能力的判斷。

重複領錢是失智者在金融機構中常見狀況,行員必須在演練過程中認識失智者可能有的外顯狀況。(圖/獨立特派員)
重複領錢是失智者在金融機構中常見狀況,行員必須在演練過程中認識失智者可能有的外顯狀況。(圖/獨立特派員)

銀行公會頒布指引 盼能打造失智友善的空間

而在國內人口老化,高齡失智人口攀升後,金融端也開始重視失智友善議題,銀行公會在2023年年初訂出失智者金融實務參考指引。

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雷仲達期待,銀行都能夠配置失智友善人員,或是規劃失智友善的空間。讓失智者或是疑似失智者可以在一個比較自在、不會緊張焦慮的環境裡面來接受服務。

玉山銀行個金執行長許美麗表示,教育訓練整合了臨床心理學,還有神經內科的醫師來給行員做訓練。而失智者的趨勢或者如何提供具有同理心的服務,會在分行據點做實際的訓練。

透過演練,可以實際體驗及發現問題,是實境教育訓練最大的功能,也反映未來金融端第一線人員對失智議題需要具備更多辨識與服務能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家庭可以做的事情是,盡量累積個案真實的生活情形,並留存這樣的紀錄,也方便到時候作為證據。

而處在這樣高風險的環境下,除了時常提醒長輩,也要凝聚家人以及社會的外部支持,才能有失智友善的環境,也減少被詐騙的機會。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統計至去年底 台灣每84人中有1人失智
失智者易遭騙 法扶將提供24小時專線
澳洲失智友善小鎮 全鎮齊守護失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