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藺編新生命 廖怡雅為傳產擱學位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民國20年代,苗栗苑裡鎮山腳社區出產的藺編產品曾風靡全球,是世界第3大出口國。60年後,這項傳統技藝隨著塑化製品的大量產銷以及中日斷交的因素,逐漸沒落。 (上圖)甫自聯合大學工設系碩班畢業的廖怡雅表示,學生們進入農村並非抱持著要為村子帶來改變的想法,而是期望與村民一起成長。(圖文/楊子磊) 農村蕭條、年青人力外流等因素重創苑裡,經過數十年沉寂,山腳社區95年開始接觸農村再生,去年暑假由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組成的團隊,展開為期2個月的駐村計畫,新世代青年的創意和在地工藝師阿嬤的技術,產生碰撞和摩擦,激發出不可思議的化學變化,最後這群學生還帶著阿嬤出國比賽,勇奪日本無印良品設計大賽銅牌獎。 第4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即日徵件,農委會31日舉辦記者會號召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踴躍報名。 剛從聯合大學工設系碩班畢業的廖怡雅,大三那年曾因國科會計畫的關係,實地進入苑裡接觸藺編文化工藝,去年則因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的關係,再度回到山腳社區,沒想到,這一洄游,廖怡雅從此和社區結下不解之緣。 比起國科會計畫的研究踏察,洄游農村帶來的挑戰完全不同,再加上山腳社區早已進行一波農村再生,學生團隊進駐如何帶來更進一步的改變,使得學生絞盡腦汁。廖怡雅後來發現,山腳社區發展雖然漸趨成熟,但社區生產的藺編產品始終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因此決定將聯合大學工設系團隊的專長發揮進去。 起初和在地工藝師阿嬤溝通總會遭來一連串懷疑,「這怎麼做得出來?」、「一體成形不可能啦!」等聲音此起彼落,廖怡雅笑說,駐村的第一個月幾乎都在和阿嬤「搏感情」,常常要用「誘拐」的溝通方式,促使阿嬤做出實驗性產品;在這過程中,廖怡雅親眼見證這批70、80歲阿嬤的硬朗活力,她們總自豪說著:「我是有生產力的阿嬤,我用自己雙手就可以養活自己。」 深入了解藺編產業後,廖怡雅發現,工藝師阿嬤平均編一頂帽子要花3天時間,不過販售的價格卻只有300元,這樣不敷人事成本效益,促使她決心要把藺編傳產帶向國際,雖然當時她早已考上成大博士班,但在藺草學會理事長葉文輝的鼓舞下,她毫無猶豫地選擇休學2年,繼續留在山腳社區做服務。 廖怡雅說:「因為這裡需要我,社區缺乏撰寫計畫、行銷的人手,博士班可以先休學,甚至之後再重考,但傳統產業不能等,如果這2年不做,她們可能就消失,再也回不來了。」 ▲苗栗苑裡鎮的山腳社區在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團隊的進駐之下,成功將年輕世代的創意與當地居民的藺編手藝結合,推出一系列實用又美觀的藺編產品。(圖文/楊子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