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 一句話可挽救生命

全民都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今天說,民眾常有迷思,認為「說要自殺者不會真的去死,只是發洩」,但這群人確有較高死亡風險,應更關心。 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今天在2017世界自殺防治日記者會致詞時表示,自殺防治相關工作穩定進行,從今年1到5月自殺死亡人數1384人,比去年同期少207人,「但這只是一個數目字,需要努力的還是非常多。」 陳時中說,從背景分析自殺原因,包含精神疾病、老人、照顧者、高風險家庭,都各有自殺危險因子,必須有全面性策略,讓大家有足夠的心理健康,且結合教育部、社政和衛政單位,佈建心理健康網,對抗社會面對的各種問題。 衛福部具體的推動項目,包含針對社區高風險者的關懷訪視,明年度將增加社工人力,也致力減少自殺工具取得、加強醫療人員、照服員對自殺的認識,增加眾人的敏感度,一起做自殺防治的守門人。 自殺防治守門有訣竅「1問2應3轉介」;不過,陳時中說,對問、轉介都懂,但「適當的回應,我有點不懂,」面對問題時應怎麼回應,需要相當專業,應教導民眾如何適當回應,才知道問題來了從容應對,有足夠的知識和專業資源也更敢於主動詢問、關心,否則會怕專業知識不足,愈弄愈糟。 根據自殺防治中心網站介紹,1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2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3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問」的重點在於辨識自殺高風險群、自殺意念與精神症狀評估;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可透過心情溫度計(BSRS-5)測量,詢問睡眠、心情、是否緊張、自覺不如人、有沒有自殺意念等,了解對方是否有情緒困擾。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則說,「應」則是透過陪伴、互動協助當事人「轉念」。有自殺意念者常陷入死胡同,眼前有很多條路,卻執著「死路」。諶立中說,「常常嚷嚷要自殺的人只是發洩,不會去自殺」是常見迷思,這些把自殺掛嘴邊者,常代表危險訊號,自殺身亡風險明顯較高,不應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