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登革熱害命!4大症狀不可輕忽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每年到了夏天,報紙或是其他新聞媒體上往往會見到登革熱盛行的字眼,特別是在南台灣,幾乎每年都有疫情傳出。到底登革熱是什麼疾病,為何如此難以消滅?登革熱又稱為「天狗熱」或是「斷骨熱」,由登革熱病毒性感染,目前全世界約25 億人生活在登革熱流行區(主要是熱帶地區)。每年約有5千萬至1億人左右罹患登革熱,其中更有25-50萬名病例屬於登革熱重症個案。
台灣早期曾於1901、1915、1931 及1942 年爆發登革熱大流行。1942 年全台的登革熱大流行,主因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共衛生政策與設施的嚴重缺乏。在沉寂了40多年後,於1988年後陸續在屏東及高雄地區發生規模大小不等的流行,而2014年更創下病例數的新高達到1萬5千例。而北部地區則有零星個案出現,並時而有境外移入之病患。
登革熱之病毒感染依其抗原性的差異
可分為四種血清型之登革熱病毒,每一種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具致病力。當人類感染到其中一種血清型登革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只對該血清型登革熱病毒有免疫力,如日後再感染其他血清型登革病毒,不但無免疫作用,還可能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
登革熱之感染主要是藉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叮咬後傳播,當病媒蚊叮咬受感染之病患後,登革熱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8-12 天後,該病媒蚊終身皆具傳播力。埃及斑蚊傳播力強且相當敏感,飽食一頓需叮咬數人,因此登革熱感染病例易大幅擴散。
罹患登革熱了嗎?下列症狀要當心
當人類被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登革熱病毒會引起一連串的免疫反應,病情從輕微到嚴重不等的分類,年齡會影響登革熱症狀之表現,學齡孩童的登革熱症狀都非常輕微,甚至沒有發燒症狀。反之成人登革熱病例常有明顯症狀和發燒表現。
典型的登革熱症狀為突發性高燒(體溫驟升至39~40°C,持續5~6 天),伴隨著畏寒、頭痛、四肢酸痛、骨關節酸痛、肌肉痛、背痛、後眼窩痛、畏光、虛弱及全身倦怠。有些則有臉部潮紅、眼皮水腫、結膜充血、味覺改變、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及肝腫大,但脾腫大則不常見。
登革熱害命?4症狀不可輕忽
發燒及全身症狀約3-4 天後消失,部份病人會在體溫下降後再度上升,即雙峰型發燒,發燒後期可能會出現斑疹,尤其是下肢。有些會在第3-4日出現短暫性皮疹,在發燒將退時出現皮疹。當二次感染到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容易因曾經感染過而加強活化之免疫反應造成更嚴重之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症候群。
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症候群主要會出現下列幾項狀況
狀況1/登革熱的臨床表徵
狀況2/出血現象
狀況3/血小板減少(≦100,000/μL)
狀況4/血比容值上升20%以上,或出現血管通透性明顯增加的證據(例如:低血清蛋白、 肋膜或腹膜積水) ,當合併有低血壓(脈壓差≦20mmHg)時,則可判定為登革休克症候群。
登革熱臨床表徵可能像感冒一樣輕微,也可能很嚴重,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在台灣也並非每位醫師都看過登革熱病患,因此在登革熱流行期,如何診斷登革熱病患與適時通報,對臨床醫師是一種考驗。
登革熱無專屬藥物!個人免疫力是關鍵
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殊的藥物可以治療,疫苗亦還在研發當中,因此病患的康復主要依靠的是個人的免疫力,醫院主要是給予支持性療法。根據病患的嚴重度決定是否需要住院,較不嚴重的病人可於門診追蹤並抽血檢驗,針對嚴重的住院個案,主要的處置包括:體液的補充、休息、退燒藥物的使用觀察病患的血壓及神智狀態,檢驗病患的血比容及血小板數目。
此外,我們會給住院的病患掛上蚊帳也避免蚊蟲叮咬病人而造成後續的傳染,一般而言,病人只要燒退而且血小板數目也回升,就表示已通過危險期。
防蚊看過來!必知5滅蚊要點
由登革熱的傳染途徑可得知,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乃在於清除病媒蚊孳生源。病媒蚊幼蟲常孳生於家戶內外或附近的人工容器及自然容器內,必須經常並仔細巡檢居家室內、外可能的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不要的器物予以分類或倒放,減少容器留下的器具也都應該徹底清潔,刷洗乾淨去除斑蚊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要點1/必須盛水的容器比如:花瓶、水缸等,至少每週要清洗一次,並用刷子將內壁刷洗乾淨。
要點2/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可噴灑合格之衛生用藥或使用捕蚊燈。
要點3/家中應裝設紗窗紗門、可點蚊香或放置補蚊燈,睡覺時最好掛蚊帳,避免蚊蟲叮咬。
要點4/個人到野外時,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以避免蚊子叮咬。
要點5/到熱帶地區例如:東南亞一帶旅遊時,也需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總而言之,做好個人防護,時時注意周遭環境之衛生條件並減少積水,減少蚊蟲孳生,乃是避免感染登革熱的不二法門。
更多健康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華人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