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們說不出口的小秘密:沒有衛生棉跟公廁的時代,月經來了到底怎麼辦?

「因為阿媽沒跟女兒說月經來的時候要怎麼辦,所以阿姨她很痛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很無助……這位阿姨不希望女兒經歷一樣的事,所以會跟女兒說月經來該怎麼做、要準備衛生棉,阿姨說,雖然我的媽媽沒有告訴我,但我可以告訴我的女兒怎麼開始……」

就連跟女兒都無法談「月經」的時代,阿媽們是如何度過長達3–40年有生理期的日子?儘管如今台灣談「月經」似乎普通到不行,長期研究月經議題之民間團體「小紅帽」與4個世代的女性深度對談,卻意識到長久存在於台灣的月經問題──「不能去廟裡拜拜」的月經禁忌代代相傳、怎麼面對自己身體的教育卻時常缺席,許多阿媽們為月經、懷孕生產、更年期所苦,還說不出口。

例如89歲的游林阿媽認為不需要教女兒怎麼處理月經、去讀書就會知道,57歲的女兒游阿姨卻在一旁搖頭,當初沒人教,她第一次月經來就害怕到極點──阿媽們的少女時代究竟經歷多少月經之無助、如何克服,小紅帽歷時一年走訪社區進行之《阿媽ê月》研究計畫,便寫下多數台灣人避談、卻深烙於女性記憶的生命故事。

阿媽們說不出口的每月之事 一家高達30人同住卻未曾談過「月經」、看長輩默默學怎麼做「布」

距今70多年前的1949年,作家西蒙波娃曾在女性主義經典之作《第二性》寫下「月經比其他任何事情更難以啟齒」一語。這句話在如今台灣看來或許很遙遠,如今隨處買得到衛生棉、健教課早有生理期常識、棉條跟月亮杯等新型產品都出來了,但細看台灣女性的月經日常,好像確實還有哪裡怪怪的。

電視廣告會播衛生棉、廣告上的「血」卻是藍色的,在月經倡議團體「小紅帽」撰寫《阿媽ê月-宜蘭四代女性的月經故事》一書的過程,主編之一林尹筑也深刻看見時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各種「難以啟齒」──一名賣豬肉的阿媽每天都會碰到豬的肉豬的血、卻不敢碰自己的血,訪談過程如果有阿公好奇來看看,阿媽們會大喊「你不要來」、「這你不能聽」,也有一些阿媽被問起月經時困惑,「這有什麼好講的?」

「這有什麼好講的」,這想法就讓月經成了阿媽世代共通的小秘密。那時代或許是因為營養不太夠、阿媽們的初經都來得晚,72歲的賴阿媽17歲以後才有月經,當時覺得是正常的、沒什麼特別感覺。賴阿媽說年輕時對月經也沒有「那個來」、「大姨媽」、「MC」等代稱,就是直接講「月經」,但這看似直白不羞恥的稱呼,卻來自整個世代對月經的避而不談,89歲的游林阿媽就說:「以前的人反而沒那麼多代稱,就是因為不太會講到、也沒聽到其他說法,所以沒有那麼多代稱。」

唯一提到代稱的是78歲徐阿媽所言的「來洗」,月經在長輩看來是「身體那個洩出去比較好,排毒,身體比較好」、有正向意義,但大多時候,長輩們依然對月經難以啟齒──雖然賴阿媽家裡有5個姐妹,彼此卻不太講月經、媽媽忙著工作也不會顧到小孩的月經狀況,徐阿媽也說:「見笑啦,月經來怎麼敢給人家知道?」徐阿媽婚後也一直把月經藏得好好,就算夫家高達30幾個人同住、誰月經來去水溝洗布大家都會知道,但也沒人會提起這事。

(翻攝自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
(翻攝自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

阿媽們的年代無法談月經,就算夫家高達30幾個人同住、誰月經來去水溝洗布大家都會知道,但也沒人會提這事(翻攝自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

至於月經來了怎麼處理,賴阿媽說:「我們看大人用就知道啦!」以前的人沒用衛生棉、用粗布墊著,賴阿媽從旁觀察到長輩會拿布去河邊洗,自己月經來就這樣處理;游林阿媽也說看過老一輩用布,所以初經來時就很冷靜拿破衣服、破褲墊內褲裡處理。

一開始問起月經,賴阿媽會說「那麼久了,哪記得」,但談起生理用品,阿媽們的回憶就越來越鮮明起來。賴阿媽說早期用的布都是很粗的、一塊黑黑的拿去河邊洗,雖然也有人會用衛生紙墊,徐阿媽說:「買棉仔紙要錢啊,大家都用布,以前上廁所也沒衛生紙用,就用籬笆的竹子切小片小片來挖啦!」徐阿媽回憶,那時大家都在村子的溝仔洗布,以前用水、倒水、喝水都在溝仔,洗布時整個水都會變紅色的,但很快就會流掉了,不會被人發現。

那工作時月經來怎麼辦?現代人用衛生棉一天要換幾片、以前阿媽們用布當然也要換,91歲的李康阿媽記得,那時換布最困難的就是當時沒有太多公共廁所,工作就是跑去工廠附近寮仔換、一群女人就在那邊洗布,工作時大家也很有默契地對月經避而不談、看到有誰去寮仔換布就知道了。

那經痛怎麼辦?李康阿媽笑,沒錢時不管肚子痛、頭痛、就算痛也要工作過日子,「哪能讓你休息這麼好?」不能吃冰嗎?賴阿媽也問:「以前哪有冰可以去吃?我們家有9個人要養,沒有錢去買冰啊。」至於「月經來不能去廟裡拜拜」的迷信,阿媽們雖然都知道,影響卻不大,李康阿媽就說:「忙到都沒時間去廟裡了,月經來也沒什麼特別……」

長輩相信「去讀書就會知道」怎麼處理月經 阿姨卻經歷青春期惡夢:我希望女兒不要跟媽媽一樣沒有準備…

忙生活都來不及了,阿媽們幾乎沒時間關心自己身體,自然也不會特別教小孩什麼是月經,賴阿媽說:「以前工作都做不完了,小孩都放出去玩、大的照顧小的、晚上才有時間把小孩帶回來照顧……」徐阿媽相信月經這回事「小孩有讀書就很聰明,自己會知道」,游林阿媽也說「去讀書加減就知了」──但訪談時,游林阿媽的女兒游阿姨就在一旁直搖頭,這不是去上學就自動會知道的。

57歲的游阿姨如今也已是阿媽了,她始終記得月經第一次來非常害怕,往後也飽受月經之苦、很痛卻不知道怎麼辦。游阿姨的初經在12–13歲左右來,當時只知道女生每個月都會流血,想起姐姐會拿一疊衛生紙墊著就照做,但怎麼墊、怎麼鋪都是自己摸索的,「我想說應該這樣做就可以了,如果不夠用,沒沾太多的再撿起來墊在最下面、再折一折這樣用……」

游阿姨對月經的陰影不只初經,還有往後每一次生理期伴隨而來的疼痛,「身體不舒服很強烈,會吐、拉肚子,好像癱瘓一樣,會暈暈的一陣痛,3天才會過」,嚴重到讀書時有時候必須回家、工作也要靠止痛藥壓下。

(翻攝自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
(翻攝自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

阿媽們的手作衛生棉布加上年輕世代寫下的月經祝福,不同世代之間開始對話(翻攝自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

游阿姨16歲以後衛生棉開始普及了,賴阿媽的女兒、50歲的郭阿姨說,因為家裡開雜貨店、生理用品就放貨架上,雖然當時她初經來時也對血跡很慌張、「想說怎麼會有這種東西」,那時媽媽也只是很冷靜地要她去拿衛生棉墊,度過危機──衛生棉的出現讓女孩子面對月經更便利,但郭阿姨也見證,社會觀念還有段路要走,月經依然被視為「難以啟齒」的。

郭阿姨記得,以前她覺得男生不可能幫人買衛生棉,她曾看過鄰居先生來幫太太買,「那時候我真的覺得,超級勇敢的男生,叔叔好了不起!」2、30年前月經不只被當成女人自己的事,學校男生也都會開玩笑,女同學們總是躲躲藏藏,不敢講月經、不敢光明正大拿出衛生棉,但有誰經痛還是很明顯,「會明顯覺得她整個人狀態不對,要趴在那裡睡、要休息、沒辦法動……」

月經仍是難以啟齒,但阿姨們也確實開始做出改變了,游阿姨就說:「我希望她不要像我那麼痛、希望她好好保養自己……她還沒來之前我就跟她說要帶衛生棉在身上了,我怕她跟我一樣是國中上學期來,不能跟媽媽一樣沒有準備。」游阿姨不希望女兒經歷自己曾在月經有過的害怕與無助,雖然後來學校健教課也會教月經知識,游阿姨說,做父母的還是要教小孩怎麼面對月經。

郭阿姨雖然因工作沒跟女兒住一起、自身也沒經痛困擾,但她也聽兒子說「姐姐肚子痛到哭」,就透過電話教女兒怎麼處理月經,也不斷叮囑要記得換衛生棉、不常換的話會感染。至於月經禁忌「不能去廟裡拜拜」,郭阿姨就問:「神明也有女生啊,難道祂們也不會來月經嗎?這都是人的觀念問題啦!」

阿姨世代的觀念確實改變下一代,游阿姨的女兒小晴就說,雖然小學三四年級看到同學月經來流血會很害怕,但就是因為看過、問過媽媽,自己月經在國一來時就沒那麼驚慌失措,「雖然也有聽老師講過,但沒有人教你衛生棉怎麼用」。如今小晴也有了孩子,她相信月經從小就要跟孩子講,她身體不舒服也會跟孩子說:「這不是生病,是月經來了。」小晴也希望未來有親子共學的月經課程,用最真實的樣子告訴孩子何謂月經。

時至今日,雖然已有衛生棉條出現,游阿姨說自己血量太大、好像不適合,賴阿媽的孫女小瑜雖然碰過女生朋友出遊時會想試著用衛生棉條,但那朋友不會用、在廁所一邊試一邊哀叫,是另一朋友進去幫忙才終於成功,即便有新的生理用品出現,教育依然重要。至於阿媽們的想法,徐阿媽與游林阿媽對護墊都相當滿意、更年期以後還是有需要用到,看著去訪談的年輕人準備一堆新的生理用品,阿媽們也終於擺脫過去拿衛生棉要遮遮掩掩的日子了,都稱讚著,「現在人很巧!」

男性也來學的台大首堂「月經課」:你雖然無法經歷月經,但不代表你無法學習月經

這些由月經倡議團體「小紅帽」採訪的、從90歲到20歲女性的月經記憶,3月8日也在國家婦女館「阿媽ê月-跨世代女性身體記憶」合作特展正式展出──《阿媽ê月-宜蘭四代女性的月經故事》主編之一、策展人林尹筑回憶,訪談阿媽的企劃來自2020年,當時小紅帽為月經教育參與一個市集、桌上擺滿生理用品,有位阿媽在遠方一直看一直看、不敢靠近,直到攤位上沒人了才走過來,跟一群年輕女生說:「我們以早哪有那些東西?我們都用布耶!」

雖然那位阿媽是在沒有其他人的狀況下才敢談月經,當她安心時確實可以說不停,林尹筑說,當時團隊成員就在想這位阿媽應該不是單一個案、阿媽們應該有各種月經故事,因此小紅帽團隊起心動念,就這樣走入宜蘭鄉村做了一年的訪談,訪談對象也不只被寫在書裡的幾位主角。

在國家婦女館「阿媽ê月」特展,入場所見第一個展品就是層層透明片層疊構出的女性器官,從外陰、陰道到子宮細緻而真實地呈現,林尹筑說:「我們很多時候發現大家對自己身體不熟悉、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特別在家裡不會談這事,所以我們把這個展品取名為『家』,回到每個人都住過的子宮。」下一個展區是重現阿媽們年少時經歷過的手作月經布、一條條掛著,林尹筑記得當時一群年輕人拿著舊衣服去問阿媽們怎麼做,阿媽們剪刀喀下去摺摺就完工,團隊驚呼「不用縫嗎?不會跑掉嗎?」,阿媽們也很樂意說明,說這長度跟這款布料不會漏、不怕跑掉。

(小紅帽協會提供)
(小紅帽協會提供)

(小紅帽協會提供)

接下來的展區,就是小紅帽歷時一年採訪的、跨越不同世代的女性故事。林尹筑在採訪之後深刻感受到的是,儘管不同世代的女性都聽過「月經來不能去廟裡拜拜」的傳統,月經教育卻沒有世代相傳,雖然阿媽們都說不需要教女兒、學校會教,確實就有阿姨對初經很困擾「學校沒有教,媽媽也沒教我」。

也是在一家人好好坐下來接受訪談、聊聊月經的時刻,那些世代之間曾經斷裂的月經記憶,才又一一清晰了起來──林尹筑看到的是,雖然阿媽的世代未能讓母親教育怎麼處理月經,阿媽們也會發揮堅強生命力、試圖去找一些讓自己舒服一點的方法,阿媽的女兒、阿姨世代雖然也沒能從母親得知月經來時該怎麼辦,就如游阿姨所言,「我的媽媽沒有告訴我,但我可以告訴我的女兒怎麼開始這事」,女兒小晴第一次面對月經雖然也訝異、還以為是拉肚子,看到血就很快想起了媽媽提醒的、要放在書包裡的衛生棉。

跟阿媽訪談的過程,小紅帽的一群年輕女性也意外得知斷裂的月經故事,林尹筑印象深刻的傳說之一是「生肖」──徐阿媽聊起自己血量比較多的同時,說了「我們生肖屬比較大的動物,來的血會比較多」,一群年輕人詫異時,一旁的呂阿媽補充:「屬牛屬老虎的、來月經血就比較多,屬老鼠兔子這種比較小的動物、血就比較少。」原來老一輩的月經傳統不只禁忌,還包括他們相信的、生肖屬的動物是大是小會影響月經血量。

在大學開設全台首創、甚至是亞洲首創「月經課」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看來,確實「月經課」得到許多正向回饋、無分男女都開始關注支持,儘管台灣有些長輩沒來得及學習如何迎接月經、如何跟月經說再見,世代開始改變了──或許大眾會以為月經教育是要在初經到來之前教,黃韻如說月經教育終究是要跨世代的,大學生、職場青年、生育婦女、更年期婦女看月經的角度都不同,而小紅帽「阿媽ê月」特展,就是讓不同世代的女性以月經經驗來對話。

更遠一點來看,黃韻如見到現在男性對於談月經也更開放、比較願意去談去理解身邊的女性月經是怎麼一回事,黃韻如也會在課堂上跟男同學強調:「你雖然無法經歷月經,但不代表你無法學習月經。」再更遠一點,黃韻如也希望月經議題可以跳脫性別框架,談月經的狀況就像問人家吃飽沒、談月經不舒服就像問你是否沒睡好,一切都可以自然而然,侃侃而談這個陪伴女性近乎一半人生的,月經。

展覽期間:2022年3月8日(二)至12月31日(日)
開放時間:平日09:00–17:00,六日休館
展覽地點:台灣國家婦女館(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15號9樓,近捷運善導寺站5號出口)

了解更多月經知識、改善婦女月經貧窮問題,請參考臉書粉絲專頁「小紅帽 With Red」(連結)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台灣第一人!疫情募衛生棉助千名貧困少女 最年輕「月經專家」團隊獲「英國版諾貝爾和平獎」
相關報導》 沒錢買衛生棉,少女穿黑褲躲垃圾桶邊…第一線揭疫情下「最貧困女子」無助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