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的預期影響利率及債券價格

美國公布5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7.2萬人,較預期高出9.2萬,也較4月的17.5萬人高出近10萬,顯示美國經濟強勁,無畏高檔利率。勞動需求續增的壓力下,薪資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漲的擔憂再起,市場也因此預測美國聯準會將更加延後降息,今年降息幅度也將小於原先預估。

對美元降息的預期,自今年初以來一再落空。依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FedWatch工具網站數據觀察,市場的預期從最初期待今年可能有6、7次的降息,至上個月減至2次之後,目前更減至僅有1次,幅度也僅有1碼。更有許多金融機構認為美國今年沒有必要降息,也可能完全不會降息。

這些預測的改變,直接影響美國公債殖利率與公債價格。聯準會的政策工具是聯邦基金利率(EFFR),降息與否因此改變的是銀行間隔夜拆借資金的年化利率,但其他各種3個月至30年等不同天期的利率都會依此「基準利率」調整,銀行對企業放款及房貸利率等也會同步變化。

其實除了EFFR是聯準會所訂定的政策利率外,其他各種利率都是依據市場供需決定,因此即使聯準會未對EFFR有任何調整,但市場往往因為對聯準會政策預期的改變,因而改變其供需,造成市場利率大幅波動。

例如從去年7月聯準會升息至今,近1年來EFFR維持不變,但市場自去年10月起,對聯準會降息有極大期待。美債30年期殖利率也因此自當時的5.18%,兩個月間急遽下降至去年底的3.95%,但當降息的預期不斷落空,30年期殖利率又上升至目前(6月)的4.53%。

又如美國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也是自去年10月的最高點8%,下降至去年底的6.7%後,又回升至目前的7.1%,上上下下反映的都是市場對「聯準會是否降息」預測的改變。

其次,當利率因市場預期而改變後,公債價格也隨之改變;且公債價格與利率高低原則上成反比。例如去年底30年期美債殖利率3.95%,當時購入30年期美元公債者,若持有該債券30年,每年均可獲得3.95%報酬率;但因目前殖利率上升至4.53%,因此若是等到今年6月才購買公債,資金報酬率就會提高至未來30年4.53%的年報酬率;去年年底買入的那張3.95%報酬率的債券,也因此價格下跌。

實際來看,若在去年10月市場預期聯準會將會大幅降息時,買進30年期美元債券,公債價格在其後兩個月內上漲14.5%;但若在去年底時買入,卻會因為今年以來一直等不到降息,因此年底買入的公債價格至今下跌6.4%,不賺反賠。這些賺賠差異大,反映的都是對未來長期30年年化報酬率預測的改變。

當然,在去年底買入美元公債者,即使目前價格下跌,卻仍有機會等到反彈。對這些人而言,期待的是美國聯準會終究會降息,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就算今年等不到,明年應也會開始降息,屆時公債價格也將止跌回升。

基於歐洲央行剛開啟降息第一槍(6月6日歐元區央行降息一碼),且目前全球已有包括加拿大、瑞典、巴西、墨西哥等十幾個國家的央行啟動降息循環,因此耐心等待美國聯準會的降息也是合理的。

只是,如同任何其他投資一樣,時間幾乎永遠是關鍵。例如去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SVB)大量買進美元長期公債,但卻因需要資金支應存款戶提領,因而被迫在公債價格大幅下跌時賠錢出售,造成美國有史以來第二大銀行倒閉事件,投資者應引以為鑑。(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