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口罩外交」臺灣還可以怎麼做?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Nadine Chen/換日線專欄

以色列位在歐亞非 3 洲交會之處。國土面積約為臺灣 3 分之 2 ,人口約 900 萬人,更是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以色列與臺灣其實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那麼臺灣能不能更進一步的與以色列建立更深厚的外交關係呢?以下,筆者將大膽提出臺灣外交的下一步,分析在「口罩外交」後,我們可以如何握有更多國際影響力!

認識以色列:臺以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主軸為確保國家安全,以色列在國際層面上,硬實力與軟實力兼具,加上不排斥與任何國家進行談判與善於修復關係的特色「巧實力」,塑造出除了以巴問題之外,能與美、中、俄三國同時維繫著良好關係的一個難得國家。例如以色列便是美國重要盟友,從中東的戰略格局與秩序演變來看,美國初期只將以色列作為實現自己中東地緣戰略的重要目標工具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以雙邊的外交決策者都有了一種慣性,再者猶太裔美國人的數量多到幾乎富可敵國,在美國政壇社會中皆具有高度影響力,使得美國在不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等方面,都無法不考慮以色列及猶太裔的利益與觀感,因而有著密切合作的關係,也間接地影響美國國會與外交決策。

以色列以「錫安主義」作為建國基礎號召,它是為一種強烈的國族認同與猶太人利益列為第一優先考量的集體國家意識形態,在國家政策決策上也以單一民族利益為首要的對內、外政策考量。即便以色列作為中東極少數的民主國家,但國家的重要決策者與資源,主要還是在政治與軍事菁英的手上,他們主導影響著以色列的外交決策的各個面向,而由於以國獨特的小黨政治一院制國會與選舉制度,造成每次選後皆是小黨林立的常態,需要由大黨分別主導協商進而組成聯合政府,若是因為協商失敗或無共識而無法在 28 天內順利組閣,依規定就需要解散國會再度選舉,過程非常耗時,導致社會停擺;然而,組閣失敗這件事時常在以色列發生,加上多黨政治的特色使得以國的外交政策總是缺乏連貫性,這也是筆者認為以國國會制度的一大缺失。

若將以色列與臺灣相比,其實兩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像是都為該區域環境條件下遭大國威脅的劣勢小國,須設法找出適合的小國生存的解決之道(臺灣之於海峽兩岸;以國之於阿拉伯人為主的中東區域)、目前皆與美國有良好的合作關係與相似的意識形態、社會氛圍,都是民主陣線同盟;具備發達的高科技、醫療、科技產業等,有吸引他國合作交流的優勢,最後也都是美國在區域中的軍事戰略合作夥伴。

以色列的成功之道

若提到如今以色列人(廣義猶太裔)為什麼能在世界舞台上佔據上風,筆者將原因主要歸納成 3 點:一,他們控制了美國 70% 的財富,對美國與全球經濟影響甚鉅;二,他們投資的企業大多是世界龍頭,且在全球各地重要城市皆佔有一席之地與高度影響力,像是麥當勞、星巴克等大型跨國企業;三,猶太裔美國人在美國政府機關、利益團體、新聞影視界等各大領域與社會中皆有重要的影響力。

但是其實,猶太裔實際上只有約 1,320 萬人、約是全球人口的 0.2%──其中有約 540 萬人定居以色列,另外 530 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分布於歐洲和世界各地。那麼我們有 2,300 多萬的臺灣人口,藉由以色列的政策,我們可以怎麼在「口罩外交」後,發揮更多國際影響力?

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對於中東、中亞地區的外交積極程度可以再加強。外交部能否從「被動消極」轉向「專業、積極、主動」,熟悉當地風俗、習慣,找到適當方式切入,與他們交朋友,而不再只將外交重點放在已發展國家。舉例來說,若能與他國在經濟、能源、安全、教育、高科技等產業,培養軟實力長期合作關係,或許便能換取國際支持。

於此同時,也該整頓官僚體系,並敏銳觀察國際局勢,才能在變動中將人才、官員放到「對」的位置,提升外交效率與政策的精準度,而不是將金錢賭在「選邊站」的巨霸風險中。在長期的外交計劃當中,臺灣可從「被動」的角色轉向「主動出擊」,並為自己打開美、中以外的國際空間。那麼如果臺灣要和以色列深化雙邊關係,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台、以、美三角合作產業鏈

雙邊可就共同優勢領域進行交流設法鞏固雙邊合作關係,例如高科技產業、醫療產業、高等教育、官方及民間交流等,設法開發台、美、以的三角緊密產業鏈,甚至在強化台以兩國關係的同時,藉由美國的加入,提高臺灣在某些領域或共同開發計畫合作的重要性與不可分割性。

除上述的政府管道之外,筆者欲分享一個大膽想法: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可以從政治學教科書下手。據調查目前全球頂尖大學政治系所讀的 10 大政治學教課書來源大多是來自國際政治科學協會(IPSA)、美國政治學會(APSA)以及歐美各大學術出版社。民間團體或許可設法遊說,將「臺灣議題」此獨特的政治學例子,收錄進各大名校指定閱讀的教科書中,便能提高學術圈與國際上對臺灣的重視與認識。觸及這些書籍的閱聽群,將在自然而然之中,將臺灣議題帶入他們的工作場域。

二、軟實力互惠、交流與合作

雖然台以雙方沒有正式邦交關係,但以國特點即為「彈性外交」,並不會因為沒有正式邦交關係而去限制兩國的合作或發展。因此,台以關係仍有很大的發展與討論空間。除了能在高科技領域與擅長科技研發與創新的以國維繫好雙方合作關係,也能就基礎科學、農業技術、衛生醫藥、教育文化等方面簽訂協定與備忘錄;另外,也能就旅遊簽證、海關業務、青少年業務、避免雙重課稅、給予雙邊民間投資機會與優惠待遇條例等雙邊互惠方面進行協定與商討,促進雙方在各領域的多面向交流,共創未來發展。

更可以建立透過醫療建立臺灣品牌,像是把客群設定在中東中產階級與王室成員的醫療觀光團。由於中東地區本身醫療技術匱乏,導致中東地區的中產階級與王室成員每年都會固定花大錢到歐美醫療發達的地區做健康檢查。筆者認為光是健康檢查與簡易醫療方案的提供,不至於會影響到我國醫療體系的資源或是健保的權益,因此十分可行,另再結合台灣東、南、西、北區和離島等地方性觀光旅遊團,就能發展成主打中東或高檔客群的醫療觀光團,不但是一種商機還能增加與中東國家的交流機會。

三、小國合作聯盟,尋找我國供應鏈優勢

在近期的中美貿易戰當中,若是能找到讓以國認為與台灣合作是比中國還有益且長期穩定的破口,那將有利於雙方小國的長期生存戰略,不必過度依賴大國。敏銳觀察國際脈動,臺灣可以與以國擔任兩大小國龍頭,拉攏外交、意識形態、經濟等方面狀況合適與台以兩國合作的已發展國家與非霸權發展中國家,先鞏固軟實力方面的多邊交流與合作備忘錄,網狀式分散外交投資風險以及發掘尚未開發之潛力市場。

以上,除了汲取以色列在外交手腕上的成功經驗、彙整兩國相似處與發現共同領域合作管道之外,然而其他國家,是否也與臺以有著相同概念,只是還未被發現呢?希冀政府在做外交決策時,能擺脫以歐美為中心的角度,應該多聆聽臺灣各大學區域研究的專家學者的建議與觀察,拓展更多元、具前瞻性且相對低風險的臺灣未來外交。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在「口罩外交」後,臺灣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大膽看向與以色列共創的外交藍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場失控的疫情,讓世界看見了台灣
你知道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正在快速的「中國化」嗎?──兼論台灣外交人才培育的困境

作者簡介:

Nadine Chen,台北人,出生於 1996 年的秋天。 大學畢業於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全英語學士班,大三時曾到捷克布拉格的查爾斯大學(Univerzita Karlova v Praze)交換一年,走遍了歐亞 24 個國家。大學畢業後,發現自己仍對各國文化充滿著好奇心,越冷門的越喜歡!於是,考上了國立政治大學的中東中亞碩士研究所,換個方式繼續探索這個世界。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