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不能培養英語思考力的雙語教育是失敗的

政府曾宣示2019年為「雙語國家元年」,在這2023年接近尾聲,即將跨年倒數之際,有多少人想得到我們也快要跨過「雙語國家五年」了?這五年來,能感受到的雙語國家場景,除了常見公共標示使用中英雙語書寫,公共空間與大眾運輸使用中英語廣播之外,較明顯的或許是各級學校使用英語講授的課程增加,更多中小學有外師在部分領域的課堂出現。

然而,這五年來,國人在公私領域、在工作與生活中使用英語的情況有何改變?搜遍網路,找不到任何全國性調查報告。其實也不需要冷冰冰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小學雙語學校有多少間、國人英語檢定成績提升多少。要真正成為雙語國家,必須培養國民有能力在各種場合中使用任一語言,不只是聽說讀寫,還要能以該語言的邏輯來思考,且不受另一語言的語法干擾。甚至更進一步,跳出單一語言思考的框架,達到有效決策、解決問題的終極目標。

試問,我們自己、我們身旁的親友同事,有多少人開始這樣使用英語了?

大學全英語授課十五年的經驗告訴我,即便是有海量單字、精熟文法的國立頂大學生,不少人在課堂使用英語報告,沒有備妥逐字稿就卡住,面對台下提問,更是無力招架。用英語跟外籍生爭論,即便自己有理滿腹道理,沒說幾句就無法繼續,最後無奈認輸。在外商任職的朋友也曾分享,用通訊軟體以文字回覆老外主管沒問題,但在視訊會議時吵架,明明有數據佐證自己觀點,最後還是吵不贏。其實無法用英文精準溝通,不光是語料是否足夠的問題,而是是否具備「英語腦」——使用英語的架構來思考。

學英語當然不只是為了吵架,獲取新知或在國際場合與人溝通,其實也只是基本款。學英語更是為了使用與母語不同的語法結構、說寫模式來思考,為了跳脫框架,開拓新思維。早在在2012、2014年,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波亞茲.凱瑟(Boaz Keysar)的研究就顯示,面對風險做決策時,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來思考,會讓人深思熟慮,避免以直覺做出倉促判斷之外,還可降低情緒波動,讓人根據客觀事實,而不全然受道德綁架去做決定。近年更多研究也顯示,閱讀以外語書寫的爭議性議題,會使人能以更開闊的心境來看待事件,以外語分析自己遭遇的困境,可以降低恐懼與焦慮。

2018年「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公布後,我們見到全國各級學校「熱烈」響應。似乎孩子接受雙語的12年國民教育後,就具備有國際競爭的英語能力;修完大學眾多全英語講授的課程,就擁有國際溝通能力與國際視野。這樣的政策引起部分教師、家長、學者反彈,認為此舉導致學生英語及專業科目都學不好。然而,從前述研究來看,使用外語會因為思考模式不同,而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見解。要培養思維能力與專業知識,修習全英語講授的課程是必要的,透過與中文不同的思考邏輯,能提升對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批判。

教育部配合國家政策,提出推動雙語教育的多項策略,宣稱要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以及未來的職場競爭力,其實要養成的應該是「英語腦」。若只是要用英語來聽說讀寫,以現在AI發展的情況,流暢即席口筆譯根本不是難事。掌握英語,甚至第二外語的思維邏輯,是為了讓學生在不同場合交錯運用,能獨立思考、有批判性思維。

其實,英語思考力的培養,離不開閱讀素養的培養,亦即透過「探究式閱讀」的過程,以閱讀理解、自我提問、分析探究、反思內化等步驟,來培養思考與分辨能力。目前實施雙語教育的國中小都力圖創造使用英語的環境,而且為了不反客為主,為了說英語而忽略學科知識,雙語課不禁止講中文,也不考英文。但隨著年級增加,更應該重視的,並非一直強調自然而然讓孩子習慣英語而已,而是要扎根英語閱讀素養,養成「英語腦」。不能培養出英語思考力,就談不上真正的競爭力,那麼雙語教育就是失敗的。

馬上要進入「雙語國家六年」,我們開始用英語思考了嗎?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