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孩子的學術倫理養成教育不能等

若想不起自己怎麼錄取某項職務,問不出配偶家人擁有什麼事業房產,查不到祖先做過什麼好事,那麼在台灣參選各種公職人員,絕對可以幫你釐清這一切。若有忘了當年學位論文的研究與寫作是怎麼進行的,一但參選,競爭對手的團隊或支持者,更可以幫你回憶。也難怪每隔兩年就會有出現一波論文抄襲爭議的新聞,然後總有幾位確實因情節嚴重,最後學位遭撤銷。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抄論文也不是現在才有,其實中國歷史上就有數不清的著作造假案例,顧炎武在他《日知錄》第十八卷的〈竊書〉一文,提及了兩種情況,並分別舉例。他指出,漢代有人喜歡將自己寫的書佯裝為古人所作,例如張霸的《百二尚書》、衛宏的《詩序》都玩這一套;晉代則盛行把別人所寫的書挪來當成自己的作品發表,例如郭象的《莊子注》、何法盛的《晉中興書》就是這樣;他更抨擊明代許多人,「所著書無非竊盜而已」。

顧炎武指出的第一種情況,只是想托古人之名讓自己的作品得以流傳,第二種則因為自己沒本事而直接複製別人的文字。前者今日爭議較少,多半是找個名家掛名共同出品以抬高身價,後者卻時有所聞,特別是研究生為了拿到學位而不得不撰寫的論文。為了避免日後爆出相關人員監督不周的問題,目前不少大學已經規定,碩士論文初稿必須經過抄襲比對系統檢核,確認沒有抄襲情形,才可以辦理離校手續,甚至要先通過檢核才能申請口試。

這樣的檢核是一種「著作原創性檢查」,資訊業者已經開發不少系統,將整篇論文與資料庫中的已發表著作,以及各種網頁內容做比對,比對是否有字句相似之處。一句話中連續一定數量的字與已發表的著作相同,就會被計為「重複」,重複率達到某一程度(通常是30%),就會初步判定有抄襲風險。相似度越高,越表示極有可能這篇論文中絕大篇幅是從他處挪用而來。

原本這種檢查是只是協助指導老師、口試委員評估著作的原創性,降低論文與已發表文獻相似的風險,但現在卻成了指責候選人涉及論文抄襲,或候選人自清的重要依據。在我看來,使用機器來確認學位論文沒有抄襲,是無奈,也是可悲。認真的作者必須藉助「第三方公正單位」的量化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著作具原創性,是無奈;心懷不軌的作者沒有正確引用資料而企圖蒙混過關,最後還要跟機器較勁,是悲哀。

這種無奈與悲哀追根究底,是教育的失敗。以往學校教育只重視標準答案,連作文課都要孩子抄寫佳句、套用範文,以致「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錯誤印象從小就深植學生心中。其實,抄襲也有幾種層次,唐代釋皎然法師在他的《詩式》中指出,偷他人的詩句有三種方式:偷語、偷意、偷勢。偷語是直接照抄,偷意是剽竊他人觀點,偷勢是對原作融會貫通後的翻作,幾乎看不出痕跡。偷勢其實要經過深入閱讀、獨立思考才能做得到。

從現代學位論文寫作的角度來看,偷語很其實容易「煏空」(piak-khang,事蹟敗露),真的這麼做實在蠢得離譜;偷意因為經過大幅度改寫,或許可以逃過機器檢查,但還是可能被專家發現是別人的論述;偷勢是閱讀眾多文獻後,統整各家論述翻出新意,其實已經不算抄襲。若能及早落實學術倫理養成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就教導學生如何正大光明使用他人的「語」與「意」,妥善運用他人的「勢」,高等教育機構中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必能大幅減少。

108課綱實施之後,重視自主學習、增加多元評量,這是一個絕佳的學術倫理養成機會。教導學生從撰寫自主學習計畫的提案開始,到最後的成果報告,只要不是自己第一手收集的資料、不是自己分析思考而得的論述,都應該清楚列示來源出處。在報告或心得都用電腦撰寫的時代,訓練學生隨手記下網路查詢到的資料出處、網址、上網日期等,甚至截圖保存,一點也不難。能做到這樣個基本工,想必連無心之過也不易發生了。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