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K-pop席捲全球,韓團的品牌與歌迷經營也是關鍵

這幾年經常有韓國歌手或團體來台參與跨年演出,今年也有韓國藝人為迎接2024年來台開唱,即便對演出者並不熟悉,但在現場看演出的就是嗨。無論對K-pop是否熟悉,大多數台灣民眾都知道K-pop席捲全球。韓國流行樂壇的偶像團體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迄今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觀察四個發展時期,我看到他們走向國際的歷程,也看到韓國娛樂公司的重要策略。

1996年SM娛樂仿效當時美國和日本偶像團體的概念,創立H.O.T.,此後其他偶像團體如水晶男孩、Baby V.O.X也紛紛成立,這是娛樂公司在韓國國內試水溫,開拓市場的第一期。2003年東方神起初登場,接著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出道,SM、YG、JYP三大娛樂公司開始採行全方位管理策略,從藝人培訓到出道一手包辦,創造出歌迷所稱的「二代盛世」。在第二期中,K-pop不但開始在亞洲吸引大量華人與日本歌迷,也悄悄向歐美邁進。

2012年EXO出道,隔年推出的首張正規專輯實體銷售量破100萬後,知名的BTS、TWICE、BLACKPINK也陸續成立,這是偶像與粉絲同行的第三期。除了善用網路社群經營全球歌迷之外,娛樂公司也開始向海外召募成員,韓團影響力在這一時期逐漸遍及全球。全球疫情大爆發前,第三個期成立的團體依然活躍,但韓團發展已進入第四期,諸如Stray Kids、(G)I-DLE、STAYC等新團上場,藉由K-pop已累積的國際能量,從出道就將目標設定在全球市場。

韓國以國家總動員的模式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尤其力推以海外市場為銷售目標的影視歌產品,不少論述認為這是國家文化與產業政策獲得具體成效的例證,是值得效法的典範。然而,我認為在流行音樂方面,除了政府的全力協助之外,娛樂公司本身的策略也是成功關鍵,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公司對團體品牌與歌迷的經營。

韓團從命名開始,就以國際化發展為目標,透過英文字詞或首字母縮寫,打造好記並有意涵的團名。例如防彈少年團的BTS來自韓語羅馬拼音Bangtan Sonyeondan,意味著能阻擋如同子彈般射來的批評或偏見,後來再增添Beyond the Scene的概念,期許能超越現狀。此外,每個團體都有識別標誌、標準字,甚至有出場時的手勢與問候口號。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凸顯品牌理念與識別。

韓國娛樂公司相當重視歌迷,總有一系列與粉絲互動的設計,有所謂「應援色」或「應援物」,藉由同樣顏色的穿著或特定手持物品,讓粉絲有歸屬感,任何場合都能一眼看見自己所屬的應援團在何處。例如,BLACKPINK有包含黑與粉紅兩色的槌子造型手燈。此外,賦予歌迷專屬粉絲名稱,營造如親密好友般的感覺。例如,TWICE的粉絲被稱為ONCE,表示他們對這個團體的每一份(ONCE)愛,都會收到兩倍(TWICE)的回應。

更神奇的還有「應援歌詞」。這不是歌迷在演唱會一起喊幾個口號,或跟著台上唱幾句而已,而是在特定段落有跟上節奏喊出或唱出指定的詞語,亦即由粉絲與偶像共同完成一段表演。娛樂公司會在偶像團體網頁或其他平台發布口號,或更複雜互動細節影片,甚至由偶像親自錄製應援示範,歌迷則需要事先練習並熟記所有細節,以求在現場完美演出。最難能可貴的是,不只韓國國內或亞洲地區的歌迷熱烈響應,歐美乃至全球的粉絲都比照辦理。

韓國娛樂公司將「二代盛世」時期建立的模式推展到海外,把經營歌迷的策略運用在海外市場。2020年美國發生大規模「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爭,BTS在推特發文表示他們反對種族主義和暴力,並附上#BlackLivesMatter標籤,其所屬經紀公司並捐出100萬美元。結果稱為ARMY的BTS粉絲發起「對等捐100萬」活動,藉由標註#MatchAMillion的推文,最後募集並捐出超過百萬美元。這種偶像與粉絲的互動方式,實在令人驚嘆。

韓國娛樂公司常被批評是血汗工廠,很無奈,這樣的批評並非毫無根據,韓團背後確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甚至黑暗。這種模式在台灣流行樂壇未必全盤適用,然而韓國娛樂公司對韓團品牌與歌迷的經營,卻值得我們參考。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