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盧建村

盧建村

陳老師70多歲了,退休後住在花園內的三間平房裏,管理著學校的花園,花園裏面培育著農藝專業需要的花木。教工食堂正對著花園的大門,每到春秋時節,我們都到花園裏面吃飯賞花摘果,慢慢的與陳老師也就熟了。

聽老教師講,陳老師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失子,可謂人生不幸的事都輪到了他的身上,所以他的性格特別的古怪。對於這一點,我是沒有太多的感觸,和陳老師接觸了這麼長的時間,沒見過他發脾氣,但是關於他的傳聞還是有的,有一次一位新教師到他那裏去借東西,很尊敬的喊了他一聲陳師傅,便觸動了他的神經,直接被陳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一頓,“這裏沒有陳師傅,只有陳老師”,最後東西也沒有借成。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能夠考上大學,並且有一份正式的工作,還是相當值得驕傲的,所以我們平時都很自豪的在花園裏休閒吃飯,談論著理想與追求。後來才知道陳老師收養了一個兒子,也在我們學校工作,是個後勤工人。對此我們都感到十分的不解,都在感歎陳老師為什麼不把他培養成才。陳老師的兒子我也接觸了幾次,感覺還是比較聰明的,怎麼也想不通他為什麼沒有考上大學去工作,但這些問題也是無法張口問的。

後來由於學校發展的需要,花園那裏要建宿舍樓,陳老師只好搬家到校園南部的家屬院裏居住,便喊我們幾個幫忙,搬完東西的時候時間還早,我們就打算回食堂吃飯,可是陳老師卻說不行,一定要在家裏吃完飯再走,盛情難卻,我們就在陳老師家裏閒聊,無意間談到了他的兒子,實際上這些陳老師傷心的往事,我們是不願讓他提起的,但是陳老師為了顯示他的選擇正確,一定要說出來為什麼沒讓兒子去考大學,原來陳老師的兒子成績也是非常的好,但是在高考的時候,陳老師沒有讓他去考大學,而是選擇在我們學校給他找了一份工作,因為一旦考上了學就會離開他到外面去工作,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陳老師說他的兒子也很聽話,雖然成績很好,還是果斷放棄了高考,甘願在學校做一個大集體工人。陳老師接著說:“考上大學有什麼用,最終考學出國還不是把父母丟在一邊,那養兒子還有什麼用呢?兒子是父母老年的依靠,必須在父母的身邊。”也許是他的滄桑與經歷,讓他有了這樣的領悟與見解,對此我們是不敢苟同的,接著他又舉了例子,說是誰家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以後在北京定居了,最後老父親在家裏無人照顧,生活也是相當的淒慘與孤獨。他說孩子不需要太大的用處,只要能夠吃飽飯就可以了,看著他說話的神情,我們也不忍心打斷反駁他,但在我們的心中還是不承認他的說法。

後來學校在張集鎮建立了教師公寓,離學校大概有十裏路,大部分老師都在教師公寓居住,陳老師也給他兒子定了一套,但是始終沒有搬過去居住。從那以後與陳老師接觸的機會也少了,只是偶爾能聽到他的消息。他的兒子也是相當的孝順,整日圍在他的身邊,沒有任何的怨言,也沒有太多的期待,他只是感恩陳老師收養了他。

2009年以後徐州城市化建設越來越快,我們學校的老師不滿足在張集居住,而是選擇到新城區購置住房,對此,陳老師是極力反對的,他不願意他的兒子住這麼遠,所以他的兒子一直沒在新城區購房,始終住在學校裏。他的兒子也沒有任何的怨言,默默的順從著他父親的決定,一如既往的伺候著他的父親。

我在張集買房居住的時候,父親騎電動車還能經常來,後來我滿懷自豪的告訴父親,我在新城區也買了房子,出乎我的意料,父親沒有表現出驚喜,只是淡淡的說了句離得更遠了,我當時還不以為然。後來我讓父母來新城區住幾天,父親卻說不知道路線不好坐車,特別是疫情這幾年感覺對父母的照料太少了。慢慢的父親年齡也大了,每次回老家看到他欲言又止的情形,我也不忍離開,但我和妻都有工作要上班,孩子也需要上學,父親便催著我回去,每次都送出老遠。好幾次說要父母接來新城區一起居住,但老父親怎麼也不同意,說是住不習慣,現在自己還能夠照料自己。我清楚那是父母的推辭,他們對孫子孫女的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每次回家都是準備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有時東西放置壞了也捨不得吃。此時我才理解陳老師將兒子留在身邊,也許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2022年11月份突然接到學校發出的訃告說陳老師去世了,百歲高齡也算是高壽了,仿佛這是對他一生遭遇不幸的補償,讓他遇到如此孝順的兒子,無疾而終。聽說陳老師臨終前請求他的兒子原諒他的自私,一輩子將他留在身邊,始終不離不棄的陪伴在他的身邊,放棄了自己心中的夢想,捨棄了對外界繁華的追求。陳老師的兒子從來沒有抱怨他自私,只是感恩對他的養育之恩。

辦完陳老師的喪事,他的兒子很快在新城區購房,全家都搬到了新城區居住。後來在新城區給他接風,談及對陳老師的感情,他說沒有絲毫的後悔,只是感覺那是他應盡的責任,說的我們幾個都有點難為情。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都比他好,但若論及對父輩的孝敬我們還是滿懷深深的歉意的。

由於生活的無奈和對子女生活的未來理想的學業,我們無法像陳老師的兒子那樣陪在父母的身邊,但帶著妻子和孩子常回家看看還是必須要做到的,父母缺少的只是一句問候,一個身影,在父母身邊就是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