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長趨緩 學者:轉型前陣痛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26日電)中國大陸公布今年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7.3%,是近6年最低。學者認為,中國大陸正值產業轉型過渡,但成長仍是可容忍範圍的穩定態勢。

中國大陸官方數字雖然稍微高於外資金融機構預期,但成長力道趨緩,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10月中在德國出席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也表示,改革本身就是一種刺激,在確保就業無虞下,犧牲一點經濟成長率是在可容忍的範圍內。

2012年習李主政,習近平上台主導「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政經政策,在經濟方面,以定向刺激經濟的政策方向。

為了解決2008年粗放式經濟下,用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所產生的產能過剩,中國大陸開始做保守的方向修正,轉為「定向寬鬆」的經濟方針。

中國大陸政府今年開始推動多項改革措施,投入不少精力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中國大陸內需成長緩慢,但房地產市場仍疲軟沒有起色。

研究兩岸經濟的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所長高長表示,從數據來看,中國大陸進口為負成長,表示外資投入減少,禁奢的效應,也導致消費減少。但8月對美國出口仍維持正成長,表示內需示場趨緩,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也可理解。

產業結構下,為了解決資源浪費,產能過剩的問題,高長解釋,中國大陸從實體產業面的打房, 到虛擬產業面的金融業,監管過往地方政府政績、土地收入及影子銀行捆綁的發展形式。

高長提到,中國大陸政府希望定向寬鬆的政策,可以一石二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也促進中國大陸產業轉型升級。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表示,在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陣痛與磨合,各項刺激政策也需要時間去運作,經濟成長放緩為正常現象。即使經濟成長率低於官方預期目標,仍是穩定成長的態勢。10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