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突破太空3D列印 補給周期縮短

旺報【記者張國威╱綜合報導】 大陸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和空間應用工程技術中心經過2年努力、聯合研發的首台自製太空3D印表機已經在法國波爾多完成微重飛行試驗。陸媒指出,該機器最大可列印零件尺寸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台太空印表機的2倍以上,技術成熟後將使中國太空站的補給周期從半年縮短到1至2天,走在世界前列。 大陸國防科工委重點刊物《現代艦船》旗下公眾號「雲上的空母」報導,NASA於2014年發射到國際太空站的3D印表機實現了首次太空站內3D列印,又於2016年向國際太空站發射了一台3D太空印表機升級版,實現了艙外列印。但大陸中科院此次研發的這台3D太空印表機最大可列印零件尺寸更大,相比NASA這兩款太空3D印表機技術實現難度更高,已可使用2種材料、3類工藝參數、4種模型的太空列印,可說是獨步全球。 報導也指出,太空3D列印技術目前還面臨很多挑戰,人參與打印環節不可避免。3D設備的搬運、檢查和調試、產品校驗、軟體載入等都需要人的參與,目前還不能做到完全無人化操作,且太空環境也對3D列印工藝和設備固定產生未知影響,對產品質量管控的難度也很大。 據報導,太空3D列印技術未來有五大主要研究運用領域,其中包括:「為載人航天器在軌製造替換零件;材料在太空的再迴圈利用;在地球軌道製造在地面難以發射的大型部件;在太空打印整個航天器;以及在其他行星打印建造整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