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斯卡羅》 走入歷史人文


【旅遊經 洪書瑱報導】


《斯卡羅》一片受到眾大迴響,其實一片引至歷史-「牡丹社事件」,距今約150年左右,《斯卡羅》原著為臺灣醫師兼小說家陳耀昌,以1867年於臺灣恆春半島發生的羅發號事件為主題,於2016年1月出版《傀儡花》一書,由《一把青》金獎導演曹瑞原執導,邀請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周厚安、雷洪、夏靖庭、黃健瑋等人參與演出,共同來呈現台灣首次簽署國際和平條約的故事!


牡丹社事件的起源,源起於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位於台灣東北方的宮古島民前往琉球王國進貢途中,因天候因素漂流到台灣東南部的八瑤灣海岸(今九棚),因為對環境的陌生,闖入排灣族的領域,雙方因語及文化的隔閡產生衝突,有54人遭原住民殺害,史稱「琉球漂民事件」。


日本藉此事件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懲凶為理由,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三千五百餘人,登陸社寮(今車城鄉射寮村),當日軍抵石門附近時,遭牡丹社、高士佛社原住民據石門天險抵抗,使日軍攻勢一度受挫;後來日軍三面夾攻,原住民遭敗,此即「牡丹社之役」。日軍隨後在龜山建督府、開設病院,並繪圖測量沿岸各地準備屯田久駐,侵台的野心暴露無遺。因此清廷對台灣的治理態度轉為積極,於是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統籌台灣海防事務;沈葆楨於光緒元年(1875年)奏准在琅嶠築城設縣,並改名為「恆春」,故「恆春」的舊名為「琅嶠」!

※. 八寶公主廟:


八寶公主廟(圖:西拉雅風管處提供)


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經臺灣海峽時,遭風浪影響漂流至七星岩觸礁沉沒,遇難船員於龜仔甪社上岸,被誤認為侵略者遭原住民殺害,是為羅發號事件又稱羅妹號事件,當時船長夫人杭特夫人也遭殺害,有一說法杭特夫人就是廟中所祭祀的八寶公主。另一個傳說中,荷蘭的公主「瑪格麗特」在來臺灣的途中遇到船隻觸礁擱淺,並遭龜仔甪部落原住民殺害,公主身上的八樣物品(荷蘭木鞋、絲綢頭巾、珍珠項鍊、寶石戒指、皮箱、寶石耳墜、羽毛筆和紙)也被帶走,因此被稱為八寶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