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TARA帆船到斐濟研究 海大生陳倢蓁收穫豐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博士生陳倢蓁跟隨法國籍帆船TARA號科學研究調查,四月三十日從基隆港出發航行到斐濟,進行珊瑚礁多樣性、海洋浮游生物等研究,日前完成了四十一天充滿驚喜的航行任務,帶回豐富的研究經驗回到臺灣。 臺灣第一個登上TARA號研究帆船參與研究的博士生陳倢蓁表示,一開始,對於要上帆船參與一個多月的海上研究有點排斥,擔心無法適應船上的生活、身體會無法負荷,經過一個多月的洗禮,終於了解為什麼張清風校長會推薦她參與研究,很感謝校長給她這次的機會,擁有一段很美好的經歷,有機會一定會極力爭取再度出航。 陳倢蓁指出,過去長期從事生態調查,也曾搭乘海研二號研究船的經驗,對又熱又濕又黏又晃的海洋研究船環境,並不陌生,不過到帆船上參與研究倒是第一遭;平常在研究船上工作,最好的氣候狀況,就是風平浪靜,但帆船卻是在大風大浪下,才是最好的航行條件,雖然會暈船,還是要繼續工作,風浪大的時候,即使不舒服,還是要記得穿救生衣,如果是晚上的話,還要記得自己要扣繩,以防掉入海裡。等到平靜海域時,船長還會停航一個小時,讓大家跳進大海裡,這也是第一次在一望無盡深不見底的大洋中游泳的經驗。 TARA海洋科學考察隊「太平洋計畫」今年在亞洲主要的任務是探索珊瑚礁多樣性及海洋浮游生物等研究項目,陳倢蓁的專長是珊瑚的研究,在研究船上與各國學者一起學習如何採集和固定、過濾浮游生物、細菌和病毒,同時也採樣海水進行pH值、營養及離子等項目的水質分析。 陳倢蓁表示,浮游生物的採樣,在整個航程中,每天早晚各拖網採集一次,處理好的樣品,未來,將進一步在研究室做型態、RNA、DNA的分析,而珊瑚的研究主要是到達斐濟才開始,以定點採樣的方式,潛水到深度約二到二十公尺左右的地方,採集不同物種的樣本,以作為珊瑚多樣性的基礎資料,同時針對紋形鹿角珊瑚、柱狀型的火珊瑚和團塊微孔珊瑚這三大類珊瑚進行採樣,進行物種鑑定、生殖及基因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