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治癒的血癌!對抗棘手多發性骨髓瘤 新一代免疫治療延長存活

國內每年新增約 700 名多發性骨髓瘤(MM)病人,這是一種難以治癒的血癌,病人最終都會走上復發之路,平均存活期約 5 年,不過,在近幾年新一代標靶及免疫治療突破性進步下,存活期有機會延長至 10 年或以上。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是骨頭疼痛、頭暈、疲憊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老化現象,如果症狀遲遲未改善,應及早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期。

骨髓漿細胞增生致癌出現主要 4 大症狀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林耘曲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所產生的癌症。骨髓漿細胞會製造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對抗外來的病原菌,一旦失控不正常增生,骨髓中只產生某一種單一的單株抗體且大量增生時,演變成多發性骨髓瘤。

台灣每年新增約 700 名病人,好發於 60 至 70 歲,男性略多於女性。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體內有大量不正常的骨髓瘤細胞,產生過量的異常抗體,會有以下 4 大症狀:

  1. 高血鈣:食慾不振、口渴、噁心、便秘等症狀,嚴重會發生意識混亂。

  2. 腎衰竭:尿液變少、腳水腫。出現蛋白尿、尿液有泡泡,嚴重會發生急性腎衰竭。

  3. 貧血:頭暈、疲憊等。

  4. 蝕骨性病灶:骨頭疼痛、骨折等,這是最常見的症狀。

是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策略因人評估

林耘曲說,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策略,首先會依據病人年紀、體力狀況、有無共病,評估是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可以移植的病人要先做引導治療,接著再做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續還要做鞏固治療及維持治療。

若是不做自體幹細胞移植的病人,做完引導治療後直接進入維持治療,等到復發後再做二線或三線治療。

三合一療法是主流,四合一加強治療深度

引導治療目的是盡可能減少癌細胞數量,最好是殲滅。目前標準治療是使用三合一處方,包括標靶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等 3 種藥物。林耘曲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於三合一療法中加入目前復發時才使用的專一性單株抗體藥物,成為四合一處方,更能加強治療深度,增加療效,但病人要自費使用,健保不給付。

至於鞏固治療目的是在殺死殘餘的癌細胞。林耘曲表示,這群病人最終都可能復發,會給予一個低劑量藥物做維持治療,延緩復發時間,最常使用的是免疫調節劑。

不同的藥物可能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如標靶蛋白酶體抑制劑可能有帶狀皰疹、腹瀉、周邊神經病變;免疫調節劑有全血球低下、便秘、周邊神經病變、皮疹;單株抗體有全血球低下、輸注反應等症狀。不過別擔心,可使用藥物或是減少治療的劑量來改善副作用。

平均存活率 5 年新一代免疫治療可望延長

林耘曲說,目前認為骨髓瘤仍無法治癒,病人終有一天要面臨復發,根據國外統計,平均存活率是五年,臨床上發現有些人有機會活更久,甚至活到十年,在新一代的標靶、免疫治療之下,病人存活率預期可以延長。只要疾病控制得很好,同時也做低劑量藥物的維持治療,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

文/癌症希望基金會  編輯/賴以玲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