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選的比較好嗎? 理財機器人 vs. 科技人性

電腦選的比較好嗎? 理財機器人 vs. 科技人性
電腦選的比較好嗎? 理財機器人 vs. 科技人性

投資理財已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之一,然而,究竟該自行做功課或是委託專業人士進行操作,還是交由AI機器人自動處理比較好?而機器人理財又有哪些限制,是民眾與企業投入前該先想清楚的?

文/陳佑寰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股市強強滾,利率直直落,存股勝過存錢?在捷運上看到銀髮族用LINE交換股市投資訊息,甚至連高中生都在滑手機看盤就知道:股動錢潮的全民運動又來了!不過若是股市泡沫化,恐會哀鴻遍野。投資人自負盈虧,固屬理所當然,但是股海茫茫,投資標的繁多,到底要買哪一檔股票?或是哪一籃子股票的基金?也是讓人霧煞煞。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我們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持有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例如:基金,可消除個別投資標的特有的風險,但是要如何組合?市場是否有效率?則見仁見智。有人相信自己,靠自己做投資決定;也有人求教他人幫忙做決定,這些他人可能是股市名嘴、理財專員、投資顧問、基金管理人等,但也會產生績效不好或是被誤導甚至欺騙、背信的疑慮,而如果提供投資建議甚至操盤的是理財機器人(Robo-Advisor)呢?「電腦選的」會不會比較好呢?

ABC科技 帶動理財機器人發展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進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展,而融合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Big Data)及雲端(Cloud)的「ABC」科技更發揮推波助瀾的動能,有如百花齊放的多元應用已影響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2020年全世界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鵝事件,這個難以分散的系統性風險使人們必須更嚴肅看待數位轉型、數位理財、數位學習、遠距工作、宅經濟等數位化社會的「新常態」(New Normal)!

金融科技(FinTech)就是科技生活化的一個重要場域,對金融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比爾.蓋茲曾說:「銀行服務是必要的,但銀行卻未必(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言簡意賅畫出重點。在金融科技的熱潮下,機器人理財在美國已發展多年,除了傳統金融機構,例如:Vanguard基金公司、Charles Schwab券商等長期積極投入之外,新創公司Acorns、Betterment、Wealthfront等也闖出一片天。

理財機器人可蒐集分析各種金融資訊及大數據、應用數學思維與財務金融理論、透過演算法(Algorithm)、AI等自動化工具,來提供線上理財諮詢、投資管理、量化交易等服務,且可嵌入能充分了解客戶與商品的人性化設計,讓民眾容易上手覺得好用。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發現,投資人的行為未必都是理性決策,常常是具有動物精神,例如:貪婪、興奮、恐懼、偏見、從眾、跟風等。相對而言,理財機器人則較為理性且有紀律,能綜合評估短期獲利與長期績效,而追逐投資利益的同時也會考量交易成本及進行風險控制,利用歷史數據回測及調整交易策略,有效進行資產配置的平衡措施。理財機器人亦可應用行為金融學而內嵌善體人意的設計,以充分了解客戶並量身訂做客製化的投資建議,甚至利用市場上不理性的群眾行為模式,進而規避風險及賺取利益。

挖掘潛力 25億吸金力再升級

機器人理財的商業模式可能是B2C,即對一般投資大眾提供資產配置的投資建議或進而接受全權委託代客操作,也可能是B2B,亦即對專業的金融機構提供法人級的投資系統服務,可能會採取更為靈活多樣具有高風險高利潤的交易策略,不論是價值投資或是投機套利,都希望打敗市場。實務上看到B2C的機器人理財方案大多是以指數型基金及ETF為主,投資與市場指數連動或具有代表性標的之組合,隨著市場波動起伏,屬於被動式投資,費用較低廉,風險較為分散,而業者除可向用戶收費之外,尚可能從基金公司獲得銷售佣金,此則有利益衝突的疑慮。

我國在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的政策指引下,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商業同業公會已於2017年6月29日訂定《證券投資顧問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作業要點》,以因應科技快速進步與市場變化與需求,由證券投資顧問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透過演算法,結合電腦系統之自動執行來提供線上理財諮詢與投資管理服務。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13家金融業者開辦機器人理財相關業務、參與投資客戶已有8萬多人,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5億元,還有繼續發展的潛力。

實務上的理財機器人種類更讓有意投資的人看得眼花撩亂,例如:元大投信推出「元大ETF-AI智能投資平台」,提供智能投資組合、投資組合計算器、事件投資策略、ETF優化數據、知識教育等功能;又如首家登錄創櫃板的金融科技業「高曼計量」成立高曼投顧公司,讓美國商品技術在台落地,並提供智慧投資管理APP為客戶做另類投資組合優化服務;此外,國泰世華銀行推出「國泰智能投資」,其投資方式有2種,分別為「目標式投資」(適合有留學、買房或準備退休基金等明確投資計畫的投資人)與「策略式投資」(適合較有投資想法及有市場偏好的投資人,可依據自身風險屬性挑選主題策略)。國泰智能投資標榜其係以基金為投資標的,運用數據科技及專家團隊從2,000多檔基金篩選,提供投資人佈局全球的基金投資組合,且是24小時監控金融市場,當市場發生變動時,能立即啟動「再平衡機制」並即時發出調整通知,給予符合未來投資環境的最佳投資策略。理財機器人可說是金融科技發展的生力軍,磨刀霍霍,眾聲喧嘩,有的是真槍實彈,有的可能只是裝腔作勢,且看將來誰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把法律寫進演算法 突破科技黑盒子

由於過往金融實務上屢屢發生股市名嘴散佈流言、理專詐騙客戶以及基金管理人背信圖利自己或他人等違法事件。例如:金管會於2020年11月24日針對玉山銀行某理專涉嫌盜用客戶資金合計約1.4億元案祭出重罰2,000萬元。又如過往曾發生某股市作手涉嫌勾結數家投信基金經理人,炒作特定公司股票操縱股價而遭到司法追訴。最近2021年4月22日金管會更對復華、群益及統一等3家投信公司辦理勞動基金運用局全權委託投資管理業務違規,諸如配合接受非有權指示之人員買進特定公司股票、先為投資決定再做分析報告等,進行裁罰處分。投資人如果因此對自然人及機構法人喪失信心,對於理財機器人是否就會深具信心?

機器人理財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計量金融之父」愛德華.索普是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家,他是賭神也是股神,不僅將數學應用於賭場的21點算牌與旋轉輪盤,還開創量化投資交易模型的先河,屢獲打敗市場的佳績。而另一位知名的數學家詹姆斯.西蒙斯所創辦的文藝復興對沖基金更是績效卓越,其標榜採用數據分析及演算法進行量化交易,但遇到特殊的市場局勢還是可能會進行人為干預。至於機器人理財目前的趨勢更將從機構投資人的小圈圈走向普惠金融。

然而理財機器人由演算法所操控,對外界來說有如黑盒子,而Amazon、Google、Facebook等網路大神的演算法,也被指控不透明而有偏好自家商品或涉嫌不當操縱的黑幕。既然商品、朋友、廣告及各種資訊都可能被看不見的手助推甚至操縱,那麼大眾在選擇將身家投入具有財產價值的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時,更應提高警覺。理財機器人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是否其實都在推薦自家商品或是從其他廠商收有好處而幫忙行銷的金融商品?是否設計完善而能有效率因應各種市場變化?或是留有後門機關而遭有心人士操控來炒作股票或內線交易?這固然不是系統性風險,卻是「系統本身的風險」,似乎也難讓人完全放心而全權委託。因此,若提供金融服務的業者打算進軍機器人理財的市場,也須針對此方面提出更多防範與管控的機制,以安投資人的心。

資產管理業者很重視資產管理規模,因為規模越大表示受到越多投資人的信任且收取更多費用,也較能進行靈活而周延的資產配置與交易操作。但是這些資產畢竟是別人的錢,管理者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理財機器人也不例外,並非能任意獨行,故有必要將法律規範寫入演算法,也就是Coding the Law。

科技來自人性 別忘了謹慎

此外,理財機器人進行「了解客戶」(Know Your Customer, KYC)程序時,勢必蒐集客戶的個資及財務資訊,這些資料彙集起來,固然可進行正向的加值應用,卻也可能被濫用或是遭內鬼或駭客入侵,而掠奪客戶財產或是圖利私人利益。因此理財機器人亦須強化資安措施並落實個資保護!

最後,投資大眾亦應特別留意詐騙集團以機器人理財為幌子而行吸金詐騙之實。例如:2020年間有民意代表揭發國際詐騙集團趁著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熱潮,宣稱透過獨家研發的AI機器人採取量化交易技術,可將投資人交付的虛擬貨幣進行操盤套利,再將收益轉化為名為CTO的虛擬貨幣,結果卻是虛擬的發財夢成為泡影,投資人損失慘重!這又再次見證人類貪婪的本性容易遭到有心人士詐騙利用,而理財機器人的發展固然可用來保護人類的財產,但也可能成為行銷詐騙的話術,讓人們自動把錢財奉上。誠然,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當機器具有人工智慧時,也可能自行演變或遭受操控而展現人性的善惡諸相,不可不慎。(本文作者為執業律師)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1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