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緒風暴 常令家長措手不及

李博偉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15至17歲的青少年有6.8%罹患重度憂鬱症,1年有將近7千名青少年自殺未遂。
李博偉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15至17歲的青少年有6.8%罹患重度憂鬱症,1年有將近7千名青少年自殺未遂。

李博偉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15至17歲的青少年有6.8%罹患重度憂鬱症,1年有將近7千名青少年自殺未遂。

15歲國三少女「小璇」自國一開始就經常悶悶不樂,在教室中無法專注、無故緊張,坐立不安,甚至有突發恐慌發作的狀況,常到保健室休息,接受輔導老師輔導,國三開始出現不想上課,功課愈來愈無法負荷,成績也退步,家長管教較嚴,對她期待甚高,不能理解小璇的憂鬱情緒,因此對其退縮狀態常加以指責,直到有一天割腕,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李博偉醫師說明,評估小璇的憂鬱症狀、家庭及人際關係,採取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方式,協助其跳脫不斷重複循環的負向思考。在小璇的憂鬱症狀逐漸減輕後,並安排家庭諮商,重新連結其與家庭之關係,加強彼此間的溝通模式,也協助小璇父母紓解自身面對孩子轉變的情緒壓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小璇開始能找出不同情緒處理方法、回到學校上課,並能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

李博偉表示,青少年是從孩童過渡到成年的時期,身體、心理、社會情感等面向皆有大幅度轉變,他們急於尋求獨立自主、建立自我認同,但同時也面臨課業、人際關係、感情等壓力,面對自我價值觀的挑戰、重複經驗的無助感,若親子關係再疏離,很容易因此產生負面情緒。因此,青春期也被稱為「情緒風暴期」。

李博偉指出,青少年常見的情緒障礙症,以憂鬱症或低落性情感障礙症為主;其背後的成因複雜,包括:同儕關係、家庭問題或是自我認同等發展危機,有些青少年會出現拒學、離家出走、藥物濫用及自我傷害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