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嘴說活清明上河圖 《宮說宮有理》邀你穿越古今

什麼節目讓金鐘主持人黃子佼拿著文物開金口?答案是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製作的Podcast《宮說宮有理》,從沒想過文物與流行時尚美學能激盪出火花,跨界結合讓不可能變可能,如同故宮不斷嘗試各種方式,讓國人重新認識故宮一樣,其中進入Podcast就是其一。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 (前左) 與金鐘主持人黃子佼 (前右) 受邀談跨界「美」。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 (前左) 與金鐘主持人黃子佼 (前右) 受邀談跨界「美」。

為了拉近國人與歷史的距離,故宮行銷業務處科長康綉蘭,積極推廣公有的文化資源讓國人看得見,她坦言:「台灣人跟故宮博物院的關係,其實是疏離的,因而積極進行接軌國際博物館與社群平台銜接的腳步。」適逢2020年,台灣的Podcast元年,故宮加入了該領域,帶聽眾用耳朵穿越古代,了解更多古代的奇聞軼事。

▲追隨國際博館與青年交流趨勢,故宮在2020年嘗試創立Podcast平台《宮說宮有理》。
▲追隨國際博館與青年交流趨勢,故宮在2020年嘗試創立Podcast平台《宮說宮有理》。

康科長坦言,最初錄製Podcast的使命有三,首先是創造與青年朋友交流的可能性,接著透過平台讓國人理解館藏的文物及展覽,再透過展品與民眾生活連結達到共鳴。如今,《宮說宮有理》進入第四季,不僅陪伴聽眾度過疫情的苦悶時光,確實也達到創立的初衷,曾有粉絲感性留言:「世界安靜了,一場跨時空的人文對話,喜歡文物背後屬於人的情感,是故事也是人生。」

▲節目進入第四季,仰賴故宮專業研究人員及行銷團隊的後援,經常能及時在線上聽到完整文物及器物修復的解說。
▲節目進入第四季,仰賴故宮專業研究人員及行銷團隊的後援,經常能及時在線上聽到完整文物及器物修復的解說。

近兩年的錄製時間,《宮說宮有理》憑藉著故宮專業研究及行銷團隊、70萬件典藏文物和舌燦蓮花的主持團隊,成功讓公部門在Podcast領域嶄露頭角。

刻板印象來說,公部門程序繁瑣,經常「拖」字訣已是司空見慣,沒想到《宮說宮有理》一反常態,專案半年前已規劃且著手進行,目前存檔錄製早已超前三十多集,可以有餘裕讓每周兩集上檔播出。康科長回憶其中過程,百感交集地說:「故宮的金字招牌,讓一切不容有誤。」

▲《宮說宮有理》累積收聽次數逐漸成長,其中44歲以上收聽族群佔了75%。
▲《宮說宮有理》累積收聽次數逐漸成長,其中44歲以上收聽族群佔了75%。

嘗試新領域的舉措,確實給予團隊十足壓力,縱然一步一腳印執行的程序繁瑣,且需要平衡高層與聽眾的想法,達到雙向滿意的最大公約數;但收聽的數據提高,也是為故宮打了一劑強心針。其中,康科長意外的是,根據統計,44歲以上的收聽族群收聽率占了75%,原先目標的青年族群,收聽人數也逐漸成長。

▲《宮說宮有理》繼續將史實朝「生活化」角度推廣給國人,讓收聽人次能不斷突破。
▲《宮說宮有理》繼續將史實朝「生活化」角度推廣給國人,讓收聽人次能不斷突破。

隨著收聽數漸長,表示故宮的Podcast行銷策略奏效,康科長表示:「會維持策略不變,但加強在『知識量』及『生活連結』的方向著手進行。」

舉例來說,適逢農曆七月的熱門話題,古人有不少可以相對應的故事,像是10歲能過目不忘,19歲以第一名成績連過三關拿到秀才,少年得志的蒲松齡,卻在其後的43年間不斷落榜,成為當時所謂的「魯蛇」,成天靠寫書宣洩壓力,卻創作出流傳後世的《聊齋志異》。

透過古人軼事借鏡現今,《宮說宮有理》要化作青年族群的心靈雞湯,鼓勵成長的路途不氣餒之外,也是達到教育意義,讓聽眾進一步認識古人的生平,算是另類的療癒方式。

(文/記者蔡季伶 • 圖/《宮說宮有理》提供)

《宮說宮有理》Podcast:https://player.soundon.fm/p/071ce2a8-d70b-49b5-9bf0-eb68ec8f3b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