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對話 讓民眾習慣對的都更
工商時報【彭?琳╱台北報導】 內政部、工商時報、台灣企銀、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等單位,昨(17)日共同舉辦「都市更新與城市發展國際高峰會」,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指出,不要因為雙子新大樓等案例,就對都更沒信心,或認為是官商勾結,內政部希望藉由更多對話,讓民眾理解並習慣對的都更過程。 包括花敬群、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伊藤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金家禾等專家,昨日參與「城市發展關鍵對話」。 日本在都更上擁有豐富經驗,花敬群認為,日本不是為了都更而都更,而是看更長遠的競爭力與城市發展,然後思考要做什麼,最後得出的答案是都市再生與都市更新。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時組了台北2050委員會,思考30年後台北該是什麼樣的風貌,也很羨慕日本的都更操作模式。 但他強調,不能把別人100分的模式搬來台灣做,台灣應該要從小規模的基地來建立信心和經驗,進而推動更大規模的都更。不過因為雙子星案等失敗案例,讓民眾認為都更都是圖利財團,未來內政部要進行更多溝通,讓民眾習慣對的都更該怎麼發展。 伊藤滋表示,必須讓民眾明白,參與都更可以獲得多少利益,如果能夠了解投資報酬率,大多數人是願意參與的。但是,台灣和日本有個共通點,願意參與都更的多為40到60歲民眾,70歲以上的都會堅決反對,認為自己的土地不應該被拿去利用。 伊藤滋支持都心地區的商業區,容積率沒有上限,但反對住宅地區提高容積率。他指出,在東京都心地區容積率超過600%,這些高容積率的商業建築周邊沒有住宅區。 對於容積率問題,金家禾認為,以民眾對於財產權的重視來看,容積優惠再多也不夠,因為人心沒辦法滿足,應該從商業、就業等外部角度來看待此事。他建議,來都市核心上班的民眾如果不要住在附近,也許就可以提高容積率。 金家禾指出,政府政策不只是要考量容積率放寬,更要考量基礎設施是否能夠改善,他不贊成商業區和住宅都提高容積率,若是在商業區開發住宅,建商蓋了大坪數豪宅後,會造成周邊生活機能的壓力,政府不能對每個基地都放寬容積率,更要思考外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