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影劇用「片外片行銷」共推國片產業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陳慶德/現象・韓國

最近韓國電影受到臺灣影迷喜愛,想必每個人都有印象深刻喜愛的韓片──不論是驚悚喪屍片《屍速列車》(부산행,2016)、改編社會史實事件的《熔爐》(도가니,2011)、《殺人回憶》(살인의 추억,2003),或歷史大片《鳴梁》(명량,2014)、《軍艦島》(군함도,2017),抑或是轉型正義、重省民族傷痛的《華麗的假期》(화려한 휴가,2007)、《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택시운전사,2018),甚至是描繪貧富差距,進而席捲全球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寄生上流》(기생충,2019)等,都是許多影迷們琅琅上口的好片。

韓片繼過往「韓國式大片」(Korean Blockbuster),吸引近 620 萬觀眾觀賞的《魚》(1999,姜帝圭)、《實尾島風雲》(2003,康祐碩)和《太極旗—生死兄弟》(2004,姜帝圭)等先後開創出一千萬觀眾的歷史票房紀錄,於 2000 年代,正式進入「一千萬觀眾」時代,讓人不得不敬佩韓國在這 20 年間持續進步與嘗試多樣題材,並一次次創下佳績的實力。

如今若問許多韓國年輕電影導演,將來的夢想是什麼,無一不異口同聲地回答:未來若能夠成為像《寄生上流》的奉俊昊大導演那樣,提昇自己的藝術成就,且拍出好劇名利雙收。由此可見,南韓的電影成就,已為他們的年輕人樹立起新的典範與夢想,也替社會投注了不少正面能量(註)。

一齣好的(商業)電影,能為社會帶來的好處是說不完的,過去也早已有許多人討論過:從最基本的票房收入、觀光外匯,到提高本國演員在國際的知名度外等,而透過好電影的「軟實力」,也能擦亮國家品牌(如名聲響透全球的《寄生上流》)、改變原先司法誤判與社會制度(如《熔爐》促成了相關單位重啟光州仁和聾啞學校調查)、讓人們反省國家歷史(諸如描繪光州事件《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김군,2020 到轉型正義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2017),甚至提升地方形象(如《梨泰院殺人事件》이태원 살인 사건,2009 或韓劇《梨泰院Class》이태원 클라스,2020)。

韓國影劇常見的「片外片行銷」

除了上述這些,近日我在觀看韓國影集時,還發現到一個值得稱讚的手法,值得提出來跟各位讀者分享,那即是「歷史感」手法。

這裡的「歷史感」,非指得片子拍攝出來的內容,是過往韓民族被日本殖民欺負,抑或朝鮮王朝遭到倭寇欺凌等,數十年前或是百年前民族、國家歷史的意思,而是在片內竟然出現置入性「行銷他片」的手段。

想必多數讀者都對置入性行銷不陌生,也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螢光幕前,小至演員影片內所穿的名牌衣服、用的手機、吃的物品,甚至駕駛的用車、到大範圍的影片取景點,若深究之,或多或少都可以發現商業化置入性手法;但我在這裡所提到的「歷史性」置入性手法,指的是影片內論及同質性「影集」。

舉例來說,最近我所看的一部改編南韓近代民主史,描述 1979 年 10 月 26 日南韓中央情報部長金載圭刺殺總統朴正熙一案的《南山的部長們》(남산의 부장들,2020,導演為禹民鎬),裡面的一個鏡頭(約影片 05:11 處),即總統坐在理髮室理頭髮的鏡頭,而影片內有著一位理髮師,正在細心地幫著閣下朴正熙修剪髮型──這一幕看似平淡無奇,卻是讓人勾起 10 多年前,透過理髮師這位小人物,描述出南韓那段動蕩不安民主化運動的時代的《孝子洞理髮師》(효자동 이발사,2004,導演為林燦尚)一片。

同樣地,更為明顯的歷史性置入手法,不僅出現在電影內,如同前陣子廣受大家喜愛的韓劇《愛的迫降》(사랑의 불시착,2020,導演為李政孝、編劇為《藍色海洋的傳說》的朴智恩作家),在第十集左右,利正赫(玄彬飾)隊長為愛冒險來到南韓,其底下北韓第五中隊也為了拯救隊長,紛紛假冒運動選手來到南韓,而此時出現了一名客串演出的「前輩」,即是知名韓流明星金秀賢作為「彩蛋」出現,扮演提攜北韓士兵適應南韓生活的嚮導。但若仔細打量片內出現的金秀賢打扮,腳踩著托鞋、全身一件藍色連身運動服、小瓜呆的髮型,加上裝瘋賣傻的行徑等,都易讓人「片外片」聯想到,他於 2013 年《偉大的隱藏者》(은밀하게 위대하게,導演為張哲秀)片內,扮演的那一位深藏不漏,潛伏於南韓的間諜,這也為歷史性置入性手法一例。

另一方面,更別提《愛的迫降》內,屢次偷偷收看南韓影集《天國的階梯》(천국의 계단,2003 年 12 月 3 日開播,2004 年 2 月 6 日結束;導演為李章秀、編劇為朴惠慶作家),視女主角韓靜書(崔智友飾)為女神的小兵金柱墨(劉秀彬飾),在第十三集(約影片 51:00 處)他也達成終生願望,與客串登場的女演員崔智友,來上一場「北韓粉絲見面會」。猶記得那場景的鏡頭,除了充滿夢幻粉紅泡泡、天旋地轉倒置兩人位置外,也藉由兩人重溫劇中知名台詞,諸如「相愛的彼此兩人,不管繞行多久,最後都會再回來相聚的」、「愛情終究會回來的」等等,重新喚起大家的回憶,或勾起年輕觀眾的「好奇心」──倒底《天國的階梯》是演什麼?怎麼會魅力這麼大?進而吸引「第二波」收看。

此外,廣受臺灣觀眾喜歡的《梨泰院Class》(2020,導演為金成允、姜敏九,編劇為趙光貞作家),也在男女配角電影院約會時,被眼尖的觀眾發現到手上的票根,為「片外片」宣傳起的《抓住救命稻草的野獸》(지푸라기라도 잡고 싶은 짐승들,2020,導演為金永勳)等,這些都算是近幾年來,幾齣著名韓國影集內歷史性置入性手法。

同行相互提攜,國片產業「共好」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置入的「片外片」,導演並非同一人;換句話說,今日導演並非全然出於私心,大張旗鼓地於片內宣傳自己的其他作品,反倒是藉著火紅的收視率「提攜」其他國片。有人也許會說,這些影集之所以願意介紹其他片子,也許雙方導演有其私交,抑或真是商業性置入;但就我看來,與其在片內花過多的鏡頭置入性行銷「異質」商業性物品(如泡菜、車子、服裝等),這種同質性的「片外片」,更能讓觀眾有所收穫、提升本土影劇產業。此外,要一位或多或少有著藝術家「脾氣」導演,能在自己的作品內提到另外一位「同行」,的確不簡單啊。

這樣的作法,比起某導演看到自己片子火紅、票房受到肯定,之後不顧品質地接連拍攝「第二部曲」、「第三部曲」等續集,要來得高明多了。

下次讀者們追劇時,也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韓國影集內有哪些「彩蛋」,順便延伸觀看其他好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韓國影劇中的「片外片行銷」:比起相互競爭,他們攜手共推國片產業》,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階級,真能被翻轉嗎?《寄生上流》讓觀眾上一秒發笑,下一秒就發現自己身在其中
電影《王的文字》:一個創造韓文的動人故事,為何引發韓國觀眾不滿?

作者簡介:

陳慶德,韓國文化研究者、旅韓作家。雲林科技大學應外系韓語講師。長期關心韓國年輕人與社會議題,善用「現象學」方法,分析文化現象與語言,著有熱銷《背包韓語》(聯經)、《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月熊)、《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逗點)等書,目前活躍於「換日線」【現象・韓國】等專欄。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林濁水:蔡總統用人邏輯很怪很怪
那些外籍確診者告訴我們的真相
疫情衝擊全球航班!過多的飛機餐庫存各國這樣處理!
檢調會不會變成民進黨內鬥的工具?
立法院不是立法院的立法院

今日娛樂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