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探索-英語列官語 搶救台灣軟實力

中國時報【簡立欣】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明台南市長任內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是因著眼「全球化」,綠委吳思瑤質詢時明白表示,英語行不行,悠關台灣「全球競爭力」與軟實力。定不定為第二官方語言,問題還很多,但不管從多益成績不如鄰國看,或從政策導向看,英語能力提升都該是重中之重,否則別說政策推動不了,國家競爭力也難提升。

新南向多國 早列官方語言

蔡政府上台後,無論教育或經貿,藥方多離不開「新南向」,期待台灣在國際場域「走向世界」。台灣新南向對象的東協,2015年已將英語列「共通語言」,有些國家更早將英語列官方語言。如台灣早日能以英語與國際溝通,「走向世界」或「新南向」已通了一半,但台灣英語能力普遍不足,政府消極被動,英語恐成台灣軟實力死角。

據統計,全球73個國家地區將英語列為國家主要或次要語言,使用人口21.35億;但政府至今似反向操作,不僅經貿,連語言學習也南向,將越南、印尼、泰國等新住民7國語言納入12年國教國小必選、國中選修。

與其遷就使用人口偏少的新住民語言,不如從可加強全球競爭力的英語著手。尤其台灣新南向主要對象東協,包括星、馬、香港、印尼、汶萊等國家地區,少則20年、多則50年,早把英語列官方語言,若真要新南向,英語能力也是主要配備。

當然,要把外國語言列第二官語,有很大難度,台灣周邊以英語為第二官語鄰國或地區,也多半因殖民歷史之故。不過真要設立也並非毫無基礎,扁政府、馬政府乃至賴揆擔任台南市長時,都曾有過建議。

打造全英環境 提升競爭力

賴揆的「台南經驗」期程設為10年,以10年光景,從中央推動,加上公部門協作配合,相信「全民說英語」並非難事。同時,不止全民能說英語,公務人員、機關更應帶頭表率。

台灣是友善城市,外國人喜歡在台生活,總讚嘆台灣充滿人情味。一旦全民都能說英語,對台灣政治、經濟帶來的「外溢效應」將難以估計。

【更多照片請點以下圖輯】

賴清德
賴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