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小地震是「提前釋放能量」還是大地震前兆?專家1傳神比喻:規模差太多了

4月3日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強震後,至今已破千起餘震,網路上出現不少討論,有人認為頻繁的小地震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真正的主震還未出現,也有人持不同意見稱,頻繁小地震會釋放能量,所以就不會發生大地震了。到底哪種說法才是對的,地質科學專家提出完整解釋。

頻繁的小地震代表大地震將至?

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報導,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王昱教授表示,目前很難判斷頻繁的小地震是否為大地震的前兆,因為地殼內的斷層分布複雜,不同斷層面上的地質特性都不一致,在全球地震統計研究中顯示,過去一些地區確實出現過在大地震前發生多起小地震的情形,如日本311地震,當時在3月9日就發生規模7.3的地震,且已認定為主震,但沒想到兩天後卻出現規模9.1的地震。

除此之外,在多數情況下大地震發生前未必有頻繁的小地震發生,因此目前也不能將「頻繁的小地震」視為大地震來的前兆。

小地震無法釋放大地震能量

然而王昱教授也說,許多人認為「小地震會釋放能量使大地震不會發生」其實不是一個正確說法。雖然小地震發生的次數會比大地震來得多,但釋放出的能量卻遠遠少於大地震,當地震規模每增加1,釋放出的能量就會增加約32倍左右。

王昱教授舉例說明,如果把芮氏規模3的地震當成是1根麵條,那規模4的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就會是32根麵條,依此類推,在規模5或6的地震中,釋放出的能量則分別為1000根和32,000根麵條。也就是說,如果要釋放一個芮氏規模6的地震則會需要約30000個芮氏規模3的地震,因此規模相差1便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無法透過頻繁的小地震來釋放可能發生的大地震能量。

花蓮地震序列已釋放42顆原子彈能量

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在接受《中天新聞》訪問時指出,花蓮大地震當天釋放的能量相當於39顆廣島原子彈,且當天較大規模的餘震都是發生在主震北邊,主震南邊、西邊則沒有發生,因此能量釋放尚未平均。今(23日)凌晨發生兩起規模較大的6.0和6.3的餘震,則是在主震南邊和西北邊的花蓮壽豐鄉,皆為主震附近餘震能量的釋放。

此外,從4月21日主震南邊發生一起規模5.6地震算起,目前也僅釋放2.66顆原子彈的能量,他更表示,先前主震已經釋放大部分能量,目前大概都是後續能量調整而此次地震序列也已經釋放約42顆原子彈能量。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