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美術發展史 架上繪畫的衰落與中興

顛覆美術發展史 架上繪畫的衰落與中興
顛覆美術發展史 架上繪畫的衰落與中興


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
公元一世紀之羅馬學者老普林尼提及放置在畫架上的一塊大畫板,當時架上繪畫可能為古埃及人所善用;但是,迄於13世紀,架上繪畫才顯得相對普及,甚至取代了壁畫。架上繪畫,乃是掛在牆上可移動的圖畫,是西方特有的美術表現,其形式是因社會的需求、用途而衍生的,相較於波斯壁毯或書畫掛圖,就點綴作用而言,架上繪畫使裝飾性凌駕於情境效果。
維基百科指出,15世紀的尼德蘭,架上繪畫已初具雛形,繼而影響到威尼斯畫派到17世紀荷蘭小畫派出現時,架上繪畫進入了繁榮時期。這是由於文藝復興時代適應新興市民階級出現而產生的審美趣味所致;因為表現宗教題材、神話內容的大型壁畫和裝飾插圖不能滿足市民階級對室內裝飾的需要,所以尺寸較小、便於移動和懸掛的架上繪畫應運而生。

馬諾洛‧瓦爾德斯-作品《以林布蘭為藉口的彩盤》1988(圖翻拍自網路)
馬諾洛‧瓦爾德斯-作品《以林布蘭為藉口的彩盤》1988(圖翻拍自網路)

馬諾洛‧瓦爾德斯-作品《以林布蘭為藉口的彩盤》1988(圖翻拍自網路)

美國藝術史學者邁克爾·施雷亞赫教授在其著作《架上繪畫的危機》中,闡述從歷史上看,架上繪畫一直受到其社會功能的限制,而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的作品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架上繪畫,調解了觀眾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在施雷亞赫教授的研究中,試圖解析繪畫的視覺效果,如何在技術上傳達、在文化上運作、以及在歷史上定位,如何從哲學上解釋這些圖像效果。
波洛克最為出名的繪畫,是在上個世紀四○年代中期創作的「滴畫」。他持畫布鋪在畫室的地上潑灑油漆作為一種繪畫技巧,使用一種被稱為醇酸磁漆的合成樹脂塗料,把這種家用塗料而非畫家們慣用顏料淋漓盡致地運用,稱之「需求的自然增長」,以硬刷、棍子或塗油注射器作為繪畫工具。像波洛克引入對等的變化,有時卻如此引人側目,乍看可能結果不是對等,而是一種幻覺的一致性。

奧馬爾·哈桑作品《有機玻璃盒中的-8928-個噴霧罐蓋》220.5-x-217.5-公分(圖翻拍自網路)
奧馬爾·哈桑作品《有機玻璃盒中的-8928-個噴霧罐蓋》220.5-x-217.5-公分(圖翻拍自網路)

奧馬爾·哈桑作品《有機玻璃盒中的-8928-個噴霧罐蓋》220.5x217.5公分(圖翻拍自網路)

藝評家羅二松說,架上繪畫是否會失去它的威望和功用值得懷疑。有人覺得繪畫在某種程度上很空泛,可是多數畫作都是為美化生活而表現的;家庭、企業機構、辦公室需要尺寸適切的繪畫來裝潢布置。巨幅的畫作在大樓接待室、飯店穿堂走廊上欣賞很有氣勢,但一般家庭客廳沒有420公分高的壁面,再說大抵上企業主都希望藝術品能與公司的裝飾相映成趣,而不是主導景觀。

奧馬爾‧哈桑,《突破-27-唯一》2022-(圖翻拍自網路)
奧馬爾‧哈桑,《突破-27-唯一》2022-(圖翻拍自網路)

奧馬爾‧哈桑,《突破-27-唯一》2022(圖翻拍自網路)

羅二松表示,儘管21世紀當代藝術百家爭鳴,創作中所使用材料和媒體多種多樣、包羅萬象,有雕塑、裝置、動態影像、攝影、文字、表演、數位媒介、聲音和其他非物質化的方式,部分因素也許會衝擊到架上繪畫的傳承和延續,但總不至於讓它式微或消失殆盡。畫架已經被藝術家使用了好幾個世紀,在文化維度中,它是一種智慧和知識的象徵,標誌藝術傳統的代代相傳,也代表地位或聲望,因為擁有畫架曾經是富人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