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冷眼看「一帶一路」,機會?風險?

北京「再現藍天」,是每當中國有重點的國際會議時,就會出現的藍天,這次是中國高調的舉辦第一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因此這次的藍天就被稱為「一帶一路藍」。當西方媒體討論一帶一路到底是帶來機會還是風險時,台灣是冷眼看待,因為台灣不在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之內,但對台灣經濟而言,面對的可能是「機會沒有,風險增高」的局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當初這只是一個經濟合作的倡議;但不同於許多國際合作的會議,最後都落入喊口號與無疾而終,北京加大落實此倡議的力道,不僅與一帶一路上的30多個國家簽署各項經濟合作合約,更成立亞投行,作為落實推動一帶一路的主要支點。今日的一帶一路峰會,找來 130國代表、29國元首參加,算是檢驗過去成果大拜拜式的會議。

不過,對一帶一路的前景,則各方有不同看法。

北京推動一帶一路的目的,確實是既有經濟面因素、也有國際政治面的考量。中國這3年多來的經濟走緩,國內經濟飽受「去產能」的壓力,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其實就是要透過貸款(亞投行與相關基金提供),支持一帶一路上的開發中國家推動基礎建設,讓中國過剩的產能有出口之路;在這些國家因提升基礎建設、帶動經濟成長、增加國民所得後,又會增加對其它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中國又可從中得到後續出口的利益。而在深化加強與各國的經濟關係之後,必然也延伸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個計劃因而被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雖然中國官方與媒體都拒絕這種比喻。

對一帶一路效益的懷疑,主要是擔心中國是否輸出其「無效益」及加深經濟不平衡。一帶一路上的新興經濟體中,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治理不上軌道,驟然得到國際上的龐大貸款,即使是指定項目的基礎建設貸款,也容易存在著浪費、執行無效率、甚至貪污等情況─類似案例,其實在過去由亞銀、世銀等國際機構所主導、對開發中國家的貸款中,其實是屢見不鮮了。

此外,雖然敲鑼打鼓高唱上雲霄,但數據卻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金額,卻在去年下降2%,今年首季甚至減少18%;中國三大國有非商業性「政策性銀行」中的主力: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貸款餘額是不增反減的下降10億美元,看起來一帶一路在商機與吸引力上,其實遠不如官方所稱的火熱。

這些講法都有道理,不過,看待一帶一路的機會與風險,應該從短期與長期,還有不同的立足點來觀照。

短期而言,亞投行去年已正式成立,這個千億美元資本額的機構一定要有績效,對一帶一路國家基礎建設的計劃貸款,陸續會走完程序並落實執行,加上在峰會上,習近平已宣布加碼4000億人民幣支持一帶一路;短期的投資減少,不必太過憂心。未來的商機與經濟效益必然存在,且會逐漸加溫。

但長期而言,如果計劃執行不夠嚴謹、接受貸款國的政府治理有問題等因素,則可能讓其產生的經濟效益降低,期盼中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增長的目標未必能達成,也就是說後續的經濟效益未能產生,則會對貸款單位與中國經濟帶來風險。

不過,對大部份覬覦一帶一路商機的國家與企業而言,重點是只要能參與計劃、拿到工程與採購案,就是獲利的贏家;至於未來主要的風險,其實是由主辦國與貸款機構─當然還有中國─擔當。因此對其它國家與一般企業而言,理性的算計就是儘量加入獲取其中的商機,除非倒楣到工程作完卻碰上「倒帳」,否則就算蓋的都是「蚊子基建設施」,只要款項拿得到,風險其實是低得很;這是一種「機會是自己的,風險是別人的」局面。

只是對台灣而言,情況正好相反─「機會是別人的,風險是自己的」。因為兩岸關係僵局因素,台灣既無法加入亞投行,也不可能參與一帶一路商機;縱然對岸官方釋出「歡迎台商參與一帶一路」的訊息,但口惠而實不至,大概只有少數台商能分享商機,且頂多分食「小肉渣」,因此,對台灣經濟而言,一帶一路難謂是一個「機會」,反倒可能是一個難以掌握的風險。

短期而言,是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與商機,台灣幾乎無法分享;長期而言是,如果一帶一路成功整合這些區域內的經濟體,形成一個「準區域經貿組織」, 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其經貿邊緣化的壓力與影響將更大─特別是美國退出TPP,選擇從自由貿易中退卻,中國主導的RCEP、一帶一路等則持續推進,台灣卻在圈外,未來經濟的風險會增高。國內從政府到社會可以冷眼看一帶一路,因為那是別人家的嘉年華會,但不能對未來的風險視若無睹。


相關報導
中國「一帶一路」真有那麼好? 英美媒體:投資持續下滑、建設推動困難、政治意味濃厚
喀什米爾主權爭議》中國、巴基斯坦踩到紅線 印度拒絕出席一帶一路峰會

★更多相關新聞

一位前行政院高層的真心話:前瞻計畫特別預算是在透支台灣
談一帶一路 蔡其昌:陸影響是定數不是變數
習近平會日代表 籲深思關係改善癥結
一帶一路的實與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