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問題不在、更不僅是缺電與否而已

賴政府上任以來,能源政策一直是各界焦點,從總統到部長都再三保證不缺電。這個保證就算最後未成為一張「芭樂支票」,也未道出問題全貌,因為能源政策同時也要顧及碳排問題,賴政府如果不是外行無知,就是蓄意把能源政策問題只單單聚焦在缺電與否上。

新政府上台經月,無論在立法院內、或是企業界與民間社會,因過去能源政策的問題、及核三廠7月起開始除役,焦點都擺在核電問題上。經濟部長郭智輝因一席被外界視為讓核電延役的話被綠營電爆,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表態廢核立場不變,半導體業者則「建議」核三不除役、留給半導體使用。官員都保證核三除役後不缺電,為示決心,郭智輝還宣布7月起到年底,每個月公告用電數據。

民間、特別是企業界,把能源政策的焦點、甚至是唯一的焦點,放在擔心缺電、要求供電充裕、甚至還要加上電價便宜上,理所當然、可以理解,因為只要供電穩定充裕,別三不五時來一個全台大停電、更不要常態性的分區供電,業者生產穩定、順利有錢賺,民眾暗夜有燈開、天熱有冷氣,足矣!

但對能源政策,政府不該、更不能只想到不缺電;作到充裕穩定供電、或再加上一個電價因子,頂多只能說是達到一個起碼的低標,政府的能源政策還要再考慮另一個標準:低碳、減碳,而且這個標準越來越重要。而綠營的能源政策,已經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既非低碳、亦不利減碳,長此走下去,台灣的減碳成績註定是劣等生,最終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貿易與經濟。

從蔡政府延續到現在的綠營能源政策是以全面廢核為出發點,最終供電結構配比是:綠電2成、煤電3成、天然氣發電5成,核電則歸零,這種結構來自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占8成,如不幸如現在綠電進度不如預期,占比只到1成的話,火電占比就會達9成。

不必多言,再外行、再無知者都知道,這種結構肯定不利減碳,甚至因發電總量的基數增加因素,碳排可能反而增加。

如果綠營能專業又務實,同時考慮供電與碳排2項重要因子,拿掉無謂的廢核神主牌續用核電,幾無碳排的核電占比可達2成左右,加上綠電2成,則可把燃燒化石燃料、碳排多的火電降低到6成,這種結構肯定對減碳有利。

其實,從供電計劃到官員的「字裡行間」,都已經告訴大家,政府是如何努力的增加火力發電─潛台詞就是增加碳排與空污。去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召開的同時,國內環團也召開記者會,指近8年來增加的電力全部來自火力發電,讓減碳目標難兌現。

而看看台電官網上列出的「長期電源開發規劃」,預計2023至2029年要除役之火力及核能機組裝置容量達846.0萬瓩;規劃新增火力機組裝置容量約1444.0萬瓩,兩者比較,等於未來要增加788萬瓩的火電,這個裝置容量已經超越曾長期高居全球最大煤電廠的中火之規模。郭智輝在談核三1號機除役時,就說會有民營豐德電廠 3 號機(火電)加入供電,這是拿碳排高的火電替代近零碳排核電的蠢事,民進黨政府顯然樂此不疲。

在這個分歧、多元、快速變化的世界上,如果硬要找一個各國都有共識的議題,減碳降排因應暖化與氣候變遷,應該是少數的「全球共識」吧。而能源發電供熱一直是碳排最大來源、占比達4成左右,也因此各國減碳最重要的功課幾乎都擺在所謂的「能源轉型」上,主軸則是以無碳排或低碳排的綠電取代高碳排、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的火電上。

被視為最積極減碳的歐洲,就大力推動「去煤化」(停用煤電)、增加風光水的綠電,甚至重新重視核電、把核電列為綠電,或增加核電、或讓核電廠延役。只有民進黨政府仍高舉反核旗幟,堅定不移的繼續廢核之路,毫不在意因此帶來的碳排問題,亦無視於全球減碳潮流,而反核、廢核早已「退潮」了。

下次再聽到官員拍胸保證不缺電時,不必訝異,因為這是最簡單作到的事,只要拚命增火電機組、然後「燒好燒滿」即可,至於碳排、空污問題就「跳過」不管,事實上民進黨政府確實一直如此行事,而且即使如此行事,不缺電承諾是否達成仍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縱然官方辯駁增加多是天然氣發電,但天然氣發電雖然排放低次於煤電,還是燃燒化石燃料的火電,更且如果從開採天然氣開始算的碳足跡,其帶來的碳排又更多了一點。

就請官員再保證不缺電之時,也告訴大家如何減碳吧。只有二者同時達成時,才算是及格的能源政策。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