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布林肯訪中的「最大成果」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最大的成果就是「訪中」本身,其它都是過場。

布林肯在24-26日訪中,先到上海再到北京,見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布林肯這次訪中的重點在中俄貿易、中國支援俄羅斯的軍工業,其它議題包括台灣議題、產能過剩出口等。

台灣議題是每次必提的老議題,同時也是必然淪為各說各話、不會有多少改變與進展的老議題。過去外界已看到多次,基本上,就是美國關切台灣和平、警告中國勿動武但也重申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則是「劃紅線」、警告美國不能支持台獨、不要挑戰中國主權、但也強調以和平統一為主軸。

至於「產能過剩」出口的問題(主要是指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等所謂的「新三樣」),月初美國財長葉倫訪中已提出,更且中方百分之百不會承認「這是一個問題」,美國想藉著幾次「施壓、警告」,讓中國如當年日本一樣,美國對日本出口美國的汽車與半導體警告後,日本就乖乖對「自我設限」,大概很難,除非有值得的交換條件。

事實上,歐美國家已經對中國的「新三樣」動手,或是提起補貼的貿易調查、或是提高關稅、或是設立貿易障礙,既然中國不可能主力設限、卻又一直要把「產能過剩」提出,主要算盤應該是要藉此拉抬國際輿論,讓其它國家也對中國的出口「動手」。

因此,布林肯訪中最重要的議題應該就是中俄貿易:即中國支援俄國軍工業的問題。依照先前美國高級官員公佈的一份清單,列出美方認為中國正向俄羅斯提供的技術,其中包括:俄國進口的晶片有9成來自中國,這些晶片被用於生產飛彈、坦克和飛機等武器,上季俄進口的機床有7成來自中國,這些機牀「很可能被用於生產彈道飛彈」。除非中國停止向俄羅斯提供軍民兩用及武器相關技術,否則美國將採取懲罰性措施,

中國的反擊是指「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和當事方」、中俄之間是正常貿易等,而這也是註定難有結果的議題。

中國是否有透過貿易支援了俄國的軍工業?當然有,看俄烏戰爭後雙方貿易數字的爆增與貿易項目就可看出來。但對中國而言,中國只要守住不直接支援俄國武器這條紅線即可,不可能因歐美要求就不與俄國進行貿易;至於俄國買了機床、晶片後要作什麼,那就不是中方的事了,也不必負責任。

更何況,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或是說「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古老說法看,中國現在最大的敵人百分之百是美國,美國雖然未直接與俄國衝突,但透過烏克蘭這個「代理人」,美俄實際上已在駁火,支持俄國就是消耗美國與北約,也讓美國較難集中資源壓制中國。

事實也是如此,俄烏戰爭消耗大量美國與北約的彈藥武器,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消耗國力、引發內部衝突;國際輿論上,美國支持烏克蘭之舉,也未必全然是正評,特別是「加薩走廊衝突」之後更是如此。

布林肯訪中時提出此議題,提示、警告味道重,不是要有對策、結論,而是在鋪陳後手,美國顯然仍在「搜證」中,布林肯出訪時外媒就報導,美方正研擬制裁那些參與對俄出口的中國銀行,方式則是切斷這些銀行使用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權利,形同「禁用美元」。

外媒報導指中國的銀行因此迴避或退出與俄的貿易。不過,中俄貿易不會因此受影響,頂多是設法隱藏、迴避、調整,在中俄貿易以人民幣結算比例持續提高後,美國會更難掌握與威嚇。

雖然布林肯有見到習近平,但中方的態度冷淡、不友好,從接待規格到官員互動都可看出;習近平對布林肯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條大原則」,要美方不要搞「小圈子」,「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布林肯出發訪中前,美國參院才通過對台灣與印太的軍事援助、先前則是TikTok禁令,訪中結束後接受CNN專訪,布林肯又拋出美方掌握「中國干預美國選舉」的證據。兩國關係完全看不出、也看不到改善的跡象。細看這次中美達成的5點共識,大體上就是繼續交往、接觸、溝通、對話等之類,真正重要又關鍵的問題─如對中國而言是科技戰的封鎖、對美國而言是中俄貿易或產能過剩,無一語提及,這5點共識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無論如何,中美保持高層交往、互動、避免誤判,還是有利於全球,至於擺在兩國間那些具體的問題,看不出有解決改善的可能。因此,訪中本身就是布林肯這次最大的「成果」了。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