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美國的失分,泰馬入金磚的「避險」

上周泰國、馬來西亞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國組織,毫無疑問這是美國的「失分」,而從泰、馬要加入的盤算,也可看到金磚國組織在不少國家心中的「避險功能」。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上周向媒體表示,該國已向巴西總統盧拉表明有意加入,並將根據程序提出申請;與此同時,泰國外交部說該國已在本月金磚國部長級會議上提交申請書,希望今年10月的金磚領導人會議上正式通過。除泰、馬外,還有數十個國家在排隊、有意加入金磚國。

對美國所言,泰馬申請入金磚,在地緣政治競爭上,明顯是失分。以中、俄、印度、巴西、南非為主體的金磚國組織,雖然成員國中的印度在美國的印太佈局中,是與美國在一起,但整體而言,這個以中國為主體的組織,被視為與美歐等西方國家「不同掛」,去年8月才新接納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聯等新成員國加入。

從新舊名單上看,金磚國組織即使不是全面的「敵視」美國,但可肯定是「非美系」的組織,隱約之間更有與以美國為首的G7打對台的味道。美國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角力中,東南亞是必須全力拉攏的對象,為此拜登政府還祭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來拉攏,泰、馬傳統上就是美國盟邦,因此泰、馬決定申請「入金磚」,就是美國的失分。

而泰馬想加入金磚國的原因,與去年新增成員國的原因呼應,就是為了「避險」─規避被美國制裁的潛在風險,其中又以馬國特別明顯。

去年以色列入侵加薩走廊,同為回教世界一員的馬國就多次譴責以色列、加挺巴勒斯坦人,從溫和的呼籲以國退兵、到譴責以色列違背國際人道原則、再到指責以國對巴人行「種族滅絕」,甚至禁止懸掛以色列國旗的船靠港。而美國是幾乎不問是非、毫無原則的挺以色列到底。

從近年美國頻頻對其它國家祭出各項制裁的作法來看,馬國此作法,依照馬國地緣政治學者的說法,就「招致了事實上的制裁威脅」,馬國「感受到制裁、獨立的壓力,所以要保證自己有足夠多的選項」。而毫無疑問,加入金磚國是一個分散風險的選項。至於泰國要加入,除了提升國際關注度外,亦有兩邊下注、分散風險的考量在內。

此案例也可看出幾個值得觀察的點。一個是以色列對加薩發動戰爭,美國力挺以國,對美國在全球聲望、道德制高點的傷害越來越大;每當美國要它國家(扈從美國的西方國家例外)加入譴責、制裁俄羅斯時,總會被反問:那以色列呢?美國何時、又能如何停損、最後總體傷害多大,值得關注。

再來是金磚國組織能如何對美國與G7集團發起挑戰?如果以GDP的規模衡量,高峰的80年代、經濟規模曾占全球7-8成的G7,現在已滑落到4成左右;金磚國的原始5國占全球比重達2成左右,在逐漸吸納更多成員國後,比重會上升;而以購買力平價計,金磚國與G7的占比都在3成左右,金磚國微幅超過G7。

但如果拿人口、土地、與資源配置來看,又可能呈現不同景況:金磚國組織總人口占全球42%、土地占26%,更且其中包含如俄、沙等能源大國、大宗高大國巴西、最大製造業基地中國、潛在最大進口與消費市場的中國與印度等。分析就指出,正是這些考量讓馬國要加入金磚國,因為這代表即使被美國等西方世界制裁、切斷與西方金融體系的聯繫,仍有「其它選項」。

不過,換個角度看,雖然金磚國成為歐美之外的選項、有濃重的避險功能味道,但就事論事看,其避險功能仍有欠缺。美國制裁其它國家,最有威力的手段之一,就是斷絕該國與全球金融體系、或是說「美元體系」的關係,被逼出美元體系的國家既再無法在國際發債、籌措資金,日常國際貿易的進行與結算同被封殺,在國際上幾乎寸步難行。

金磚國組織實際上尚未突破這道枷鎖,縱然個別國家(如中俄)各有其建立的匯兌體系、貿易上增加本國貨幣結算比例,但整體來看,仍無法完全逃離歐美的金融體系(或是說美元體系)。

再者,金磚國組織現階段仍屬類似APEC的「聯誼性社團」,既非如CPTPP、RCEP之類的區域性經貿組織,也非有強制性特定功能(如軍事、貨幣等)的國際組織。縱然因近年中美競爭加深,為金磚國組織帶來濃厚的地緣政治競爭意圖,但畢竟與正式的國際經貿組織仍有不同。

有專家指馬國加入金磚會「內捲跨國移動」(指經濟產業會受中國的負面影響),就是錯誤解讀、胡扯一氣。事實上,真要「內捲跨國移動」不必加入金磚國,現在馬國與中國同在RCEP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中,即足矣。

美國的霸權與美元霸權在一定意義上是一體兩面、綁在一起,雖然美國濫用制裁權、把美元武器化,有人認為美元霸權為此動搖「去美元化」高唱入雲,但務實的看,現階段美國與美元霸權仍穩定,頂多受到一點「侵蝕」。但金磚國的擴大、許多國家的尋求避險,都可能為後續的變化埋下引線,值得繼續觀察。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