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補貼成性,錯亂的基本工資調漲思維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將在10月8日登場,討論明年是否調漲基本工資,部會釋出的訊息是這次會大幅調高,但對受創產業則由政府來負擔吸收額外增加的成本。坦白說,這番話顯示的是連部會都腦袋不清,才會提出這種錯亂的基本工資政策。

對這次的基本工資調整,勞方是喊出調高6%的要求,說要「把去年欠的」補回來;資方─特別是商業總會則表示「堅決反對」,指疫情讓許多商家受創,大幅高基本工資可能讓商家撐不下去,最後勞工仍難受惠。

官僚單位方面,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對於調漲有共識」,她個人也支持調漲;而外界傳出這次調整漲幅可能將高達6%到8%,也就是說基本工資將落在25440到26000元之間,這個調整幅度應該已是歷次最高調高幅度了。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則認為今年經濟表現好,調高幅度可以大一點,對受疫情影響衝擊的內需產業,因基本工資調漲而增加的額外負擔,可以由政府來負擔、吸收。

這次基本工資該不該調高?當然應該,但與經濟成長率亮麗的關係較小、而與通膨增加的關係較大。今年全球刮起一陣通膨風,許多國家的通膨創十多年來新高,例如美國的通膨就飆上5.4%以上,而企業生產物價上漲更多,未來可能會再反應到消費者物價(CPI),何時平息仍在未知之數。以台灣而言,去年受疫情影響物價微幅下跌,但今年單月消費者物價上漲出現2-2.5%的幅度,全年預估物價上漲2%左右。

去年因受疫情影響,基本工資調高極少,月薪從23800元調到24000元,時薪由158元調為160元,幅度低到無感,只能說「意思到了」;今年CPI上漲2%左右,如果基本工資不調漲,其實就是讓那些領基本工資的弱勢勞工、打工族,都變成「實質減薪」,但經濟成長率表現亮麗下,這種作法說不過去。

因此,商總的「堅決反對」道理不大,調高是必然、應該且有其合理性。

但調高幅度卻是一個大問題,原因是疫情導致產業發展的嚴重失衡:從去年到今年,疫情一度重創全球經濟;但對台灣而言,不同產業的遭遇卻截然不同。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幾乎毫髮未傷,甚至因疫情帶來的宅經濟抬頭,讓台灣以科技為主的製造業大發利市,看看國內出口迭創新高、成長率高達兩位數即可知。

但與此同時,以內需為主的服務業,卻因疫情受重創,特別是三級警戒後,從零售到餐飲、國內觀光,營收萎縮程度創史上之最。而服務業卻既是創造工作機會的主力,又是平均薪資偏低的產業。此時硬要大幅調高6-8%的基本工資,是否合宜讓人懷疑。

如果因商家無法負擔增加的成本而關門,勞工同受其害,當年一例一休的案例,值得參考。在訂定調漲比率時,服務業的承受能力是該列入考量。

至於國發會提出由政府負擔額外增加成本的建議,坦白說:初衷好但卻是一個蠢主意。理念上來看,政府提高基本工資,原本就是評估商家足以承擔,而不是存心逼死商家,如果評估提高比率高到商家難以負擔時,當然就不該調漲那麼高。

因此,如果官方認為那些疫情受創的服務業商家,無法承擔6-8%的調漲,就不該硬要提高到此幅度,最後還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請問官員:這是那門子的道理?何時開始,官員享有如此大的「濫用」國庫權利,愛補貼誰就補貼誰─白話文就是:愛把錢給誰就給誰?

執行實務上當然問題更多:那些產業、商家,可以讓政府補貼其因基本工資調漲產生的額外成本?這個補貼又要在何時退場?不必懷疑,其中必然會出現許多尋租套利空間,情況一如疫情的紓困一樣。

官員大概也未想清楚,硬是把基本工資調過高,景氣差的服務業無法承受反受害,景氣佳的工業、製造業則對其勞工幾無幫助,因為受惠者少,真正最大的受惠者可能是外勞。這應該不是政策目的吧?

當然,一個「附帶」卻更嚴重的問題是:這個政府、這些官員,2年來搞了4波紓困,顯然對花納稅人錢到處補貼、撒幣,越來越有「心得」與更習以為常到幾近濫用地步,更遺憾的是:對此已幾乎沒有監督機制。想想,怎麼辦?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勿拿疫情而不調基本工資
相關報導》 軍公教明年調薪3%?蘇貞昌回應了:防疫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