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雖然鬼話連篇,但四接最後「必然」通過

針對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審查周五上場,結果在地方與環團抗議聲中,陷於程序之爭無法討論而決議擇日續審。不過,即使這次未通過,甚至許多支持的理由幾近鬼話連篇,這個四接必然通過、而且也必須通過,因為在錯誤的能源政策下,不僅四接,未來還有五接、六接、七接也等著上路。

正如桃園大潭藻礁的三接一樣,四接再次成為地方人士、環保團體對抗中央政府與油電公司的戰場,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地方政府(基隆市政府)在換國民黨執政後,與中央立場不同,三接時則因桃園市為民進黨執政而選擇順從,未出現地方對抗中央情事。

但這次民進黨強推的鴨霸程度又更甚於過去:三接好歹還有一個公投,四接想公投則「門都沒有」,中央直接沒收;過去至少基本的程序還會注意一下,這次則是連許多基本的程度都不顧,甚至周五的環評還發生「中途偷偷改換會議室」的天才之舉,官僚單位不僅程序正義想免掉,連面子、廉恥都不要了。

反四接的理由不少,主要是環保與生態,四接要填海造陸,對海洋生態環境有衝擊,漁民擔心對漁港與漁穫的影響;天然氣接收站屬於「鄰避設施」(或是嫌惡設施),當地民眾必然不歡迎;更且傳出四接會影響基隆港運作,有人以「滅港」形容之。支持者的理由一個是北部供電不足,北東電力缺口高達470萬瓩,非作不可;一個是協和電廠由燒油改為燒天然氣,排放與污染都大大的降低,對民眾是好事,而在「四接東移」後已把填海面積縮小,對生態影響不大。

支持者的那些官方理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那是在「官方既定架構」下得到的道理,事實上,會有今日的「非作不可」的說法,也是民進黨、台電造成的。

為何北東地區2025年會出現470萬瓩的用電缺口?一言以蔽之:以廢核為出發點的能源政策造成。這點,台電其實是承認,台電對外說法中提到,預估至2025年,北東地區用電量恐超過600萬瓩,但協和及核二將陸續除役,若協和改氣和四接未過,就會只剩和平電廠可供給130萬瓩,因此出現470萬瓩的用電缺口。

這裡只提萬里的核二,其實,還有石門的核一、貢寮的核四未被提及。如果讓核一、二延役,可以增加320萬瓩穩定的供電,啟用核四再增加270萬瓩,北部590萬瓩的核電馬上蓋過470萬瓩的缺口,顯然不是缺電,而是電力過剩可往外送。

因此,2025年北東地區可能出現470萬瓩電力缺口,幾乎可說是蔡政府「自己製造出的問題」。

官方與支持者強調協和電廠「油改氣」可減少9成多空污、5成多排放的「好處與優點」,但如上所述,如果不是錯誤的能源政策,協和電廠早該除役,而且可以不必再建天然氣建廠,因為電力夠了嘛,這樣排放與空污染直接歸零,豈不更妙?

而且,官方與學者拿「油轉氣」的空污與排放的減量比較(少了9成多….),也有其「狡詐」之處,因為原本燒重油的電廠就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污染與排放最最嚴重的一種,這種比較讓外界以為新機組幾乎沒污染了。事實上,協和新建260萬瓩的天然氣發電機組,當然還是有相當的污染與排放。

而在四接爭議的攻防兩端之間,外界也可欣賞到作為側翼、外圍的環保團體,及學者的表現與嘴臉─有環保團體與環保人士表態支持四接,理由之一是「不作北部會缺電」。

台電一定「愛死」了這些無意識之間「變身台電人」的環保人士,竟然把缺電與否當作主要考量;政府與企業一定都希望這種「深明大義,以大局為重」的環保團體多一點,未來任何開發案,環保團體依此邏輯想到「不作經濟會受影響」就支持、管他生態環境破壞否,那就「天下太平」了。

而學者為了支持此案,為基隆民眾「畫出」四接為基隆港帶來「商機無窮」、「很有機會成為東北亞第一個氫能港」的遠景,顯然擁有一接的高雄永安、二接所在的台中港都比較不成材,接收站蓋了數十年,還未出現「商機無窮」。學者談公共政策能唬爛、畫大餅到這種地步,就真不知要從何說起?

最後,倒是要譴責(或顯讚美?)這些油電公司,對天然氣接收站「獨到的選址眼光」。上回的三接選在被視為珍奇的藻礁生長地帶上,這次的四接則是選在向來又以海岸線與風暴優美著稱,是攝影者拍攝日出最愛的外木山地區。當然,三接、四接對這些地區從生態到景觀的破壞必然會發生,差別在大小而已。

在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下,台灣要把天然氣發電比例拉高到5成,因此到處都要蓋接受站,現在規劃的就已到了「七接」了。希望油電公司的選址眼光能稍微調整一下,就放過那些生態敏感與景色優美的地區吧。而台灣社會如果想不要蓋那麼多接收站,不要火電燒滿燒好,只能期待政黨輪替,沒有包袱的新執政者才或許能修改蔡政府錯誤、誤國誤民的能源政策。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