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鳶博雅講座開幕 台北大學通識月邀吳思華談永續和AI

台北大學邀吳思華教授談永續與AI世代。(圖:台北大學提供)
台北大學邀吳思華教授談永續與AI世代。(圖:台北大學提供)

▲台北大學邀吳思華教授談永續與AI世代。(圖:台北大學提供)

台北大學通識月「飛鳶博雅講座」舉辦開幕式,因應當前方興未艾的AI議題,台北大學通識中心邀請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與在場同學討論永續AI世代年輕朋友的學習準備。吳思華強調,從通識教育開始,來培養出永續和AI世代的人才。

吳思華說,在永續AI時代,應該展現專業能力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宏觀效果。強調從通識的角度出發,從通識的學習,來取得跨域知識,尤其在AI時代更是如此。「當AI來臨時,很多東西都可以在電腦上取得,我們要學的,應當是更聰明的東西,例如通識。」由於很多專業知識都可以透過AI來學習,他更強調在大學,應該培養出宏觀視野、跨域探索和可轉移的能力。

吳思華告訴同學,應該多認識SDGs的十七項指標內涵,他不厭其煩地逐一唸出各項指標所指涉的意義,目的在告訴同學們,永續所指涉的範圍是如何寬廣。所有人應當用自身所學,來和SDGs逐項印證。

此外,AI科技進展迅速,使用自然語言進行搜尋和互動,生成一份有創意的內容,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這些事情你不用下指令,用嘴巴講就好。」他思考著,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推展,AI是否會超過人類,這就端看人類有多厲害。

吳思華指出四點,包括學習和AI共處、讓知識學習有意義、積極開創未來世界,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AI是全新工具,如何和特定場域連結,也就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便相當重要。」

吳思華說,AI很好用,它可以是一個人、一位同事、一名家教,甚至是一名特工,儘管AI如此便利且重要,但他強調,人類仍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例如人類有分辨善惡的「靈魂」、可以連結複雜場域的「視野」、主動開創勇敢實踐的「引擎」,還有成人之美、分享繁衍共創的「光與熱」,從這些來展現出人類和AI的最大不同。具備創造、想像、設計和敘事的能力,能讓知識學習更有意義,這是AI來臨時最需要培養的能力,也是通識學習的重要性。

校長李承嘉表示,這學期通識月主題在於討論AI議題,台北大學重視學生跨領域學習表現,期望藉由通識課程,學習資訊科技的專業知識,發展出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