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蛇龜、柴棺龜生態服務給付 20農友加入守護保育行動

友善農友生態講座。(圖: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友善農友生態講座。(圖: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友善農友生態講座。(圖: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於一一三年一月起開始推動食蛇龜及柴棺龜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委託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輔導與在地陪伴,食蛇龜生態給付示範樣區為雲林縣斗六市湖山里及南投縣竹山鎮田子里,柴棺龜生態給付示範樣區為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目前有二十位農友參加友善農地給付,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田家樂社區發展協會、新民社區發展協會也積極加入巡護監測給付行列,符合給付方案內容者,參與農民每人每年最高可領取三萬元獎金,參與社區每年可核發最高六萬元獎勵金。

臺灣五種原生龜類當中,食蛇龜及柴棺龜因土地利用型態改變、棲地破碎與消失、非法獵捕與販運走私等問題,野生族群存續面臨嚴重威脅,一0八年起公告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食蛇龜是臺灣獨特的陸棲性淡水龜,過去常在淺山森林、丘陵、平原環境出沒,大多生活在林地落葉堆裡,是植物種子的重要傳播者之一。柴棺龜常出現在埤圳水田旁,能清除動物死屍、蚊蠅幼蟲與外來種螺類,幫忙控制疾病的傳播與外來物種的擴張,是臺灣早期農業社會中,水田常見到的龜種。龜是傳統文化當中的吉祥動物,代表長壽、平安,紅龜粿上面的龜印就是借用柴棺龜的形象。

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理事長林志樺表示,早期食蛇龜是常見的物種,湖山水庫開發期間,大批當地食蛇龜轉往域外保育,加上盜獵事件頻繁,現今已經很難看的到野生的族群,社區居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讓食蛇龜重返。該社區自一一一年起申請社區林業計畫,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進行食蛇龜族群重建及野放追蹤。

南投縣竹山鎮田子里位於清水溪畔,為生態豐富的淺山森林環境,曾有相當穩定的食蛇龜族群,自一0五年起社區積極參與龜類保育工作,陸續與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進行食蛇龜保育、野放、監測與教育推廣。南投縣名間鄉新民社區地處濁水溪與八卦山山脈交界處,本區域有穩定且相對豐富的野生柴棺龜族群,與新民社區的產業水田及平地果園有密切關聯。這三個社區帶頭加入生態服務給付計畫,成立巡守隊,協助食蛇龜點位記錄、救傷通報、協助拆除違法或棄置之籠(網)具、進行龜類棲地巡守等工作。

為鼓勵農民以友善環境方式耕作管理,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推出友善農地給付,獎勵農民不使用刀片型機械除草機,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毒餌等非友善之耕作,耕作區外之土地進行草相營造,作物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柴棺龜則增加農地維持蓄(湛)水等,符合者,每人每年最高可領取三萬元,目前已有二十名農友申請參加。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也特別規畫辦理友善農作生態講座,邀請慈心基金會介紹綠色保育標章對農業安全及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同時邀請該所陳志輝博士分享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及草生栽培草種的選擇。

南投分署分署長李政賢表示,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提供誘因,提升民眾認同感與參與感,鼓勵社區與居民參與保育巡護、清除非法獵捕陷阱、救傷通報、以友善農作方式營造適宜棲地環境等,保全現存食蛇龜與柴棺龜重要族群與生態。呼籲示範區內的農友能持續加入生態給付行列,也鼓勵農民申請綠色保育標章,兼顧農業安全及生物多樣性。未來分署也會規劃各項環境教育與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臺灣珍貴、可愛的食蛇龜與柴棺龜,提升保育意識,進而積極參與保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