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戰即終戰 賴清德扭曲馬英九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講過「首戰即終戰」,現任總統賴清德在黃埔百年慶典時講話,扭曲為「投降主義」,這種刻意栽贓的賤招,只是逞口舌之快,而非元首風範。

賴清德贏得大選就職為總統,在區域形勢上已自有其身分,實在不必要「蹭」馬英九了,這類陰招術、餿點子,是他的高度問題,或者是幕僚的見識有限。提不出自己的主張與路徑圖者才須要踩踏在他人肩膀上發言,這正是賴清德的處境。藉著攻擊別人,一直挑釁在野者,他才得以規避執政的責任,迴避有權者應該著力的目標,例如能源、區域安全等。

賴政府是雙少數,但握有行政權,他可以急民所急、解民所困,施政煥然一新,但賴清德的發言卻不像已就職的總統,他仍在打選戰。特別在區域安全與兩岸關係上,他的發言棉裡藏針,夾帶攻擊他人的口號,不見自己的路徑圖。

「首戰即終戰」不是馬英九的創見,前總統蔡英文執政時,國防安全研究院在2018年發表的《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便稱:「中國強調首戰即決戰,讓美軍未到,戰事已定。」身為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意在分析解放軍的戰略,這也是馬英九在2020年演說時的語意。同樣的話,出自蔡政府的智庫,就是護台;馬英九提了,賴清德將它汙衊為投降。

1990年代末解放軍智庫提過多次「首戰即決戰」,若要攻台必須速戰速決,讓國際勢力來不及介入,中共即已全面掌控台灣全局。這個戰略想法重點有二:一、這是假設「若要」攻台,不代表必定攻台;二、要能不讓美國介入。「首戰即決戰」不是戰術指導,而是政治思考,是中共內部的自我警告。

對此,中共軍方智庫早有詳細表述,如果攻台,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完成全面占領台灣重要據點,包括軍事基地、各級政府、媒體、關鍵基礎建設,讓國際社會來不及反應,大陸就實質統治台灣。

攻台第一波,除了癱瘓台灣軍事通訊、指揮系統,須搭配大量飛彈全面性攻擊關鍵基礎設施。其次透過海空運輸,運送大量士兵、人員與軍備占領台灣,且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傳統的搶灘作戰不是攻台重點。

迅速占領台灣必須有很強的運輸能力,調動船艦估計萬艘,甚至搭配大量直升機;也需有很強的後勤能力,內陸的軍隊、武器、糧食等必須提早開拔往沿海集結,各方智庫估算要3個月的運作。亦即攻台之前,火車時刻表在3個月前就會調整,工廠、運輸業取消休假或加班……,所以攻台前3個月,美國與台灣一定就會察覺大陸的意圖。因此,在國際社會來不及干涉下迅速攻下台灣,理論上很艱困。

但不承諾放棄對台用武,仍是陸方的底線,亦即在和平統一的主旋律下,武統是為了促進和統,因此,習近平要解放軍「爭取目標在2027年之前具備武力侵台的能力」,解放軍空軍強調要發展具有第一擊/首戰的能力,目標在於阻絕美國於太平洋西岸。萬一台灣走向法理台獨,或美國越線,明知打仗會拖垮大陸經濟,但解放軍還是要有相當程度的作戰能力,作為大陸在談判桌上面對美國掀桌/啟戰的籌碼。

首戰即終戰,是美中複雜局勢的政治思考,對賴清德而言,卻淪為內部政治裡的口舌。華盛頓與北京兩個大國暫時撐住局勢,大樹底下好乘涼,不代表台灣可以藉機當跳梁小丑、嘴賤。兩岸局勢要面對,賴清德該回應的是「海峽論壇」上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的一番話,而不是消遣、扭曲馬英九。(作者為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