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商界為什麼沒有放棄這個亞洲金融中心

香港珍寶海鮮舫
香港珍寶海鮮舫水上餐廳的退場,被一些看作是當下香港的一個象徵

在一個雲霧繚繞的六月天,水上餐廳珍寶海鮮舫被拖離了香港仔碼頭。

六層高、形如中國古代帝王宮殿的水上漂浮建築,於本月較早前在那些比它小得多的小艇中間蜿蜒而過。它鳴響號角,宣告將進入公海。

這座富麗堂皇的餐廳能夠容納2300名食客,在香港的水域上已歷經近半個世紀光景。它的訪客名單中有過英國女王、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和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湯·告魯斯),還曾是多部粵語和好萊塢電影的取景地。

但是過了這些年,虧損日積月累,最終全球大流行疫情給了它最後的致命一擊。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座餐廳的離去,象徵著香港正在經歷的一切。海鮮舫和香港一樣,經歷了艱難的數年;而現在,珍寶海鮮舫緩緩漂走了,像極了香港曾經作為營商勝地的那份魅力。

與中國內地相似的新冠防疫強硬政策,沉重打擊了香港仰賴全球商務、金融和貿易的經濟。嚴厲的旅遊限制和時斷時續的封鎖令,使得遊客望而卻步,中小企業大批倒閉,也令這個「亞洲的世界之都」與世界隔絶開來。

在這一切之前,這裏還經歷了數年的動亂——2019年的大規模支持民主抗議,還有一部《國家安全法》,被批評人士指,宣告了他們曾認識的香港已經「終結」,也是對言論自由的鎮壓。

商界企業主說,這些事件改變了這個城市的人。

「它(商業)曾經是高度面向外派人員市場的。香港至紐約,紐約至香港,至倫敦,」在香港經營多家餐廳的維尼·羅里亞(Vinny Lauria)說。

不過,他補充道,隨著越來越來富有的中國大陸人到來,餐飲業已經「醒悟了」。

「過去10年,策略已經有了重大的改變,」他說。

作為富裕卻不安的商業中心,香港也不是第一次對未來產生了懷疑。

過去25年

香港作為繁榮的金融重鎮已有多時。而自1997年英國將這個前殖民地交還給中國開始,這個小島就變成了外企與中國做生意的一個門戶。

與區內的競爭對手相比,香港有著重大的優勢,因為它有成熟的金融體系,透明的法治制度,還有說英語的工作者,掌握著與世界連通的紐帶。

但是,在1997年主權移交前夕,《財富》(Fortune)雜誌刊登了一個封面故事——題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當中哀嘆道:「關於香港未來的赤裸現實,能用兩個字概括:完了。」

外國觀察人士和很多本地人都擔心,北京的影響將會即時加強,中國的軍隊很快就會遊走在這個城市的街上,逮捕民眾。西方報紙還預測,1989年天安門屠城事件——中國的禁忌話題——年度紀念活動將會被禁止。

但是,香港人的自由受到威脅卻是20之後的事情——一些親民主領袖和活動人士,甚至還有一個傳媒大亨,現在都成了階下囚。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活動也不再被允許。

香港機場
很多在香港工作的白領「外派人員」,在新冠疫情期間已經離開這個城市

但是,商界和金融界人士卻仍然看好這座城市。事實是,香港的經濟自1997年以來翻了一番

「你要是從誠信的角度談論亞洲市場的話,香港是領先於中國的,」給中國公司做了數十年審計工作的會計師德魯·伯恩斯坦(Drew Bernstein)說。

「假如你有金融市場卻沒有誠信,那它更多是賭場。」

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開放的確令一些財富世界500強(Fortune 500)企業轉移到上海,但是以股票市值定義的話,香港的證券市場仍然排在世界前十。

而這座城市在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建設和總體聲譽上,在全球金融中心當中仍然位居前列。

「這種故事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結局永遠是一樣的,」地產業巨子盛智文(Allan Zeman)說。

他說,當人們在1997年離開香港,覺得這個城市前景已盡的時候,他們忘了,香港魅力的一部分來自中國,它能給商業世界提供的一切也包含在其中。

「人們來香港是因為中國。或許有一兩家企業會走。我在這裏50年了,我哪裏都不去。」

未來25年

但是,數據卻顯示,人們的確在以創紀錄的規模撤離香港。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2021年中錄得自1966年中以來最多人移民的紀錄。

美世(Mercer)的香港首席執行官範昌幗(Vicki Fan)表示,像香港這樣一個市場,高人口流動性算不上不尋常,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下,但是她承認,有很多人正在離開。

範昌幗以國際學校為例——過去競爭激烈的校園,現在已經在向本地學生敞開大門了。

還有去年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是1997年以來的第二次,而且2021年進入香港的投資也大幅減少了。

「香港會繼續是非常富有的城市,哪怕有外國行政人員離開或者不再長駐這裏。因為還有大量的中國富豪和強大的中國企業很熱衷於搬到那裏去,」哈佛大學約翰·肯尼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資深研究學者威廉·H·奧弗霍爾特(William H Overholt)說。

專家還指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會在大灣區當中發揮角色——這是一個以香港為中心的連通華南11個城市的項目。這個地區的GDP總和已經與韓國不相上下。

「香港的未來就是大灣區。你14分鐘就能從香港到深圳。人們開玩笑說,去深圳比去香港其他人家裏還要快,」盛智文說。

雖然香港預計將會與中國大陸更加融為一體,但是專家表示,它仍然不會失去其在金融世界當中的特殊地位。

「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這裏會感覺像另一個中國城市。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香港仍然是那個通向大陸以外世界的神奇窗口。這裏的法律系統有可預見性,加諸企業身上的政治壓力也比在大陸小得多,」奧弗霍爾特說。

而隨著美國越來越多地拒絶中國公司進入其證券市場,香港將會從中得益。大約有100家中國大陸公司可能從美國退市。

伯恩斯坦認為,這些公司在香港吸引的投資者將比在倫敦或者紐約更多。

「它們也沒有太多地方可去,」他說。

香港證券交易所
專家指,香港仍然是一個具有營商吸引力的城市

「它仍是一個企業可去,同時又有豐厚資本來源的市場。像香港這樣的市場,能給亞洲企業的優待是它們在美國所得不到的,」他補充說。

「亞洲市場明白一家企業不受供求關係而受政府左右時的風險。當今的現實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公司就是受政府所左右。」

這種改變已然可見:目前在香港股市上市的2500家公司當中,超過40%的總部在中國,佔這個股票市場資本超過四分之三。

「香港的優勢在於它是中國的一部分……前面25年是一次實驗,未來的25年,我們將會收獲成果。香港將會繼續是世界的偉大城市之一,」盛智文說。

專家們則辯解說,中國不需要另一個上海或者深圳這些成功的商業中心——他們說,香港目前還沒有變成另一個中國城市,而是更可能成為一個由中國領導的全球經濟王國的首都。

香港會繼續是進入中國的門戶,而這裏也在成為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

里斯汀·哈(Christine Hah)參與報道

更多關於香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