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絢麗街景逐漸黯淡 5年來拆1.6萬霓虹招牌

香港在二戰後經濟快速起飛,1960年代隨著香港工業發展蓬勃,許多大企業、夜總會甚至餐廳等,紛紛使用霓虹燈招牌來宣傳自家品牌。

鮮豔奪目的霓虹燈也逐漸成為香港最燦爛、最具代表性的標誌之一,霓虹燈招牌的數量在1980到1990年代達到頂峰。

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說明,「霓虹燈不光是一個招牌,它也可以是藝術跟工藝,與此同時,它也給予香港識別性,視覺上的識別。」

霓虹燈招牌不僅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過去一直是香港的一部份,也能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透過霓虹燈看見香港夜晚獨特的魅力,並讓世界認識了香港。

不過隨著中國政府接管香港,法令上也使用中國模式,港府的屋宇署近年來修訂了建築物條例,許多店家的招牌因以大小位置等安全疑慮遭到大量拆除或重新維修,光是過去5年就有約1.6萬個霓虹燈招牌被拆除,不少歷史老店的霓虹燈招牌都在一波波的拆除工程中,不敵時代的洪流而熄燈。

馬來西亞遊客說:「(霓虹招牌)在文化上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很多旅客之前,有可能是我家人的年代,其中香港你想來看的東西就是這個文化,很特別的一個方面,所以現在少了,有可能就覺得沒那麼特別了。」

為了保留住這種獨特老香港的味道,一些香港的非營利組織發起活動,希望能搶救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燈管符號文化,「霓虹匯流」就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2023年的8月份特地舉辦了霓虹招牌展,希望能重新喚起世代的記憶。

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指出,「最終我們希望能有一個區域或空間,用一些其他的辦法,去把這些霓虹招牌重新裝上,讓民眾能知道不是只能有這種懷舊之情,而是讓他們能真的有第2次機會,去看到我們過去曾見證過的霓虹燈街景。」

還有一個重要組織,就是由2名建築師共同創立的「街招」。2018年創立的街招就是要深入探索香港招牌的故事、解讀建築條例,最終讓招牌街景成為都市文化遺產。

街招共同創辦人馮達煒任認為,「當一家商店掛上霓虹招牌,另外一家就會想掛一個更大的,另一家還會想掛再大一點的來引起注意,就像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競爭,我們是非常多元化的。」

街招共同創辦人麥憬淮表示,「(霓虹招牌)特別之處當然在於形狀,非常獨特,與正常的幾何形狀都不同。茶葉的形狀就很突出,這是其中的一個特色,他們最主要的識別設計,都是用來創造與眾不同的形象。」

香港霓虹燈招牌文化的沒落,除了建築法令的限制外,還包括LED的出現,提供了更便宜與省電的選擇,加上製作霓虹燈招牌屬於特殊技藝在老一輩師傅退休凋零後,年輕世代承接的意願不高,其次還包括香港店租昂貴以及新冠疫情的衝擊,這些全面性的因素都迫使香港的夜色逐漸黯淡。

根據統計,香港至少還有1800個霓虹燈招牌需要拆除。投入保護霓虹燈招牌的民間團體強調,霓虹燈招牌不僅是招牌,還有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是香港的獨特之處,絕不能讓他們在時代的演進裡消失無蹤。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香港絢麗街景逐漸黯淡 5年來拆1.6萬霓虹招牌
Peru triệt phá băng nhóm lừa đảo của người Đài Loan, giải cứu 44 người
ตร.เปรูบุกทลายแก๊งคอลเซ็นเตอร์ไต้หวัน พร้อมช่วยเหลือเหยื่อ 44 รา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