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後中共對台影響 學者判斷:先軟後硬但風險可控

國策會今(12)日舉行「台灣關係法45周年、馬英九訪中與美日菲峰會」座談會。(蔡宗穎攝)
國策會今(12)日舉行「台灣關係法45周年、馬英九訪中與美日菲峰會」座談會。(蔡宗穎攝)

國策會今(12)日舉行「台灣關係法45周年、馬英九訪中與美日菲峰會」座談會。學者認為,《台灣關係法》為台美創建過去45年來的關係,成為美國對台論述的基礎,更是美國印太戰略,第一島鏈重要的一塊拼圖。也有學者提醒,美國的戰略模糊給予中共宣傳空間,而中共正由下而上試圖改變現有國際規範。至於馬習會後影響,學者則點出520前中共對台會「先軟後硬」,但風險仍屬可控。

座談會分為上下半場,第1場以「台灣關係法45周年的影響與效應、馬英九訪中後中共對台新政策的擬定」為題;第2場題目則為「美日安保條約的升級、台海與區域安全的變化」。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名譽教授林碧炤指出,《台灣關係法》創造了有利於台海現狀的環境,維持台灣和平穩定的發展,並提供台美過去45年來持續發展;另外也在大環境提供包含美中台關係、印太戰略架構的興起;進一步說,該法也提供了許多法律保障、行政指導,且在這個資訊的時代,也作為溝通的架構、論述的基礎,穩定印太地區緊張局勢。

林碧炤表示,過去我們太過關注《台灣關係法》中關於美對台軍售的部分,然而真正要緊的,是美國對守護這個區域的秩序、安全與自由的承諾,而《台灣關係法》也在美國政府間提供了一個微妙的平衡、軍售法律理由與台美關係的政策框架。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比較2015年馬習會與馬習二會指出,中共將2015年馬習會當成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重大對台政策績效,但這次很清楚,馬前總統已不再是總統,也不是政黨領袖,美中關係也已經不同,更重要的是,2015年北京處理台海側重和平發展,現在則推動和平統一。

張五岳提到,這次馬英九赴陸受到高規格接待,不只中共媒體大幅報導,習近平也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名義接待;會談也不是接待非正式場合的半橢圓形桌面,而是使用正式場合才會使用的「長桌」;最後會晤地點也選在過去作為重大國際場合的東大廳。

針對這次馬習會影響,張五岳認為,從2018年後,北京再無領導人與台灣政治人物會晤,然而北京長期以來都想建立溝通平台,因此這次馬習會不僅在國內能交代對台政策有成,降低武統聲音,找到台階下;國際上也能顯示兩岸一家親;更能彰顯藍綠軟硬差別對待。

張五岳推測,北京520前對台應會「先軟後硬」,伴隨520到來,中共應會再對台升高壓力,然而綜合目前美中高層管道暢通、美台溝通暢通、馬英九訪陸及新國會朝小野大局勢,風險應仍屬可控,雖然對兩岸國際空間、談判協商不會有影響,但相信兩岸肌瘤會有所影響,也預期今年會有陸客來台。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游智偉提醒,《台灣關係法》或是美國的「一中政策」建立在戰略模糊上,美國不能也不會清晰界定介入台海的方式與條件,其中卻也給了中共很大的宣傳空間。

游智偉說明,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建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基礎上,然而北京忽略其中另一支柱,亦即美國「認知」中共立場一事,導致北京透過美國一中政策模糊性,嘗試在國際社會扭轉、鑲嵌到現有規範甚至改變國際社會對一中政策觀點。

游智偉說明,在雙邊關係,從2022至今,中共跟其他國家外交互動,提了586次台灣,其中372次提到一中原則中,有222次只有提到一中原則卻不提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等,其中顯示了2個趨勢,首先,這些對話主要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部分拉丁美洲,檢視內容會發現,北京將一中原則跟聯合國憲章綁在一起,恐是北京嘗試在國際社會由下而上,以多數國家支持嘗試創造另一個規範,或扭曲原本的規範或內容。

游智偉也提到,從聯合國紀錄可以看到中共官員嘗試把中國式政策、文字鑲嵌在聯合國正式文件中,也誘使歐美國家只提到「反對台獨」,減少提出「和平解決台海爭議」的論點,以此將台海問題形塑成內部問題,降低歐美國家介入台海的正當性。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總結指出,這些事件的後續影響正要開始,而《台灣關係法》不僅作為一份歷史文件,也讓地緣政治得到延伸。他說,美國印太戰略的成形《台灣關係法》扮演重要的一塊拼圖,美國即使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有軍事關係,若無台灣關係法,第一島鏈終究會出現破口。他也預期,未來幾年台灣在國際上被封鎖的困境應會逐步被打開。